今年32岁的巴桑次仁曾是广州“西藏班”的第一届学生,十多年过去,他已经成了一名“西藏班”的老师。当他的同班同学纷纷回到西藏后,他选择留在这里成为一名“新广州人”。
(相关资料图)
巴桑次仁表示,广州是一座有大爱的城市,这些年他在这里遇到了许许多多的“贵人”,而他也会继续在广州拼搏,不断追求更美好的生活。
巴桑次仁
初到广州“醉氧”
学成后决定留下来发展
对于已经到广州十多年的藏族老师巴桑次仁来讲,他初来广州的第一印象和不少藏族学生一样——热,而且还有些“醉氧”。
据了解,原广州卫生学校2010年开始承办“西藏班”内职班,主要招收西藏的藏族学生,还有小部分青海的藏族学生。“我是第一届西藏班的学生,当时招的学生既有初中毕业的,也有高中毕业的。”巴桑次仁回忆,当年班上48个学生当中有7个高中毕业的学生,他是其中之一。
他告诉记者,自己家乡是西藏日喀则,许多同学和他的刚开始的感觉一样,不大适应广州的气候和饮食。巴桑次仁说,因为广州属于低海拔地区,当年他刚从西藏来到广州会有些“醉氧”的感觉,白天也会觉得有些昏昏沉沉的,身上也会由于天气潮热而起一些红疹子。
“医学专业在西藏还是很紧缺的。”巴桑次仁告诉记者,在他来广州学医前,家中的哥哥、嫂子都已经学成回到家乡做起了医生,因此建议他也报考医学专业。“按照曾经的计划,我将来也会和哥哥嫂子一样,在广州学医之后回到家乡,成为一名当地医院的医生。”
“我是2016年大专毕业的,当时在广州一家医学检验机构工作了近一年。”巴桑次仁告诉记者,在他毕业后第二年,母亲就因为双肺感染而住院治疗。之后,他辞去了工作去医院里照护了母亲半年多。“但深思熟虑之后,我还是选择回到广州继续深造。”
巴桑次仁坦言,让他回到广州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母亲的肺部感染比较严重,也需要到海拔低的地方进行休养,才能对于身体恢复更加有利。
另外一点则是他觉得,广州是一座有大爱的城市,“从我刚来广州到现在,我遇到了许许多多的‘贵人’。”
巴桑次仁(中)和学生们外出活动。
当“知心大哥哥”
让学生更了解、适应广州
“我是2019年来到这所学校,当时他们正在招聘西藏班的辅导员老师。”巴桑次仁说。
据了解,2017年原承办“西藏班”内职班的广州卫生学校由中职学校升级为大专院校,由广州市医药职业学校“接棒”广州卫生学校承办内地西藏中职班,招生名额及生源由教育部统筹安排,广州市医药职业学校招生主要是青海的各族学生(以藏族学生为主,还有汉族、蒙古族、土族、裕固族等民族的学生),主要招的是卫生护理、验光等专业。
来到这所学校,看到同样来自青藏高原的藏族学生,巴桑次仁回想起自己刚来到广州时的样子。“文化和地域的差异,令两地的学生并不是非常了解彼此家乡的情况。”巴桑次仁说,学校开展“结对子”令双方对彼此的文化和风俗都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当时学校专门招聘藏族老师,一个是出于语言方面考虑,另外一个就是对于藏族的习俗更加了解。”巴桑次仁介绍,他挺理解这些孩子,因为他们的一些想法自己当初也曾有过,而当孩子们碰到一些问题时,巴桑次仁也会成为他们的“知心大哥哥”,不断鼓励他们继续学习。
他告诉记者,由于“西藏班”的学生基础相对差一些,普通话也不太流利,所以学校会组织在周末帮他们将基础慢慢补回来,一般在一年后,他们也就能够跟上教学节奏了。
巴桑次仁颇为高兴地介绍,学校“西藏班”的升学率还是很高的,能够达到95%左右,许多学生在读完中专之后还会选择继续升学读大专。
巴桑次仁介绍,自己每天上班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巡课”,到学生所在的不同班级去看他们上课的情况,然后还要到他们宿舍去了解卫生情况。他说,藏族学生来到广州后,除了会感觉到热之外,偶尔也会有些突发情况需要他帮忙处理。“比如有的学生发烧了,直到半夜挺不住了才会告诉老师,然后才送去医院。”巴桑次仁告诉记者,有一次一名学生因为被蚊虫叮咬得了登革热,他将学生送往医院的急诊室后还留下来承担后续的照护工作。
“所以,往往在学生下课后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我才真正忙了起来。” 巴桑次仁说。
提升自我价值
期待更美好的生活
“在广州生活多年,我感到这座城市很包容,很有爱。”巴桑次仁说,从求学阶段到工作,他接触到的老师、同事、朋友都非常友善,“他们会带我去吃广州美食,给我介绍广州的文化,带着我真正去融入这座城市。”
巴桑次仁表示,广州的医疗条件和生活条件都比较好,而最关键的是,他感觉留在这里自己的眼界能变得更开阔。他告诉记者,如今他已在广州结婚成家,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四岁、一个一岁多。由于家庭迎来了两个新成员,巴桑次仁面临的压力也更大了,所以他也正在不断提升自己的自我价值。
“到了明年2月份,我的本科毕业证就能拿到了。”巴桑次仁介绍,在拿到本科学历后,他也打算继续深造,为了能更好地成为“西藏班”学生们的“老师”,他打算在今年把医学检验资格证考过,在专业方面也进一步提升。
他告诉记者,随着时间的推移,多年来当地对教育的重视,从青海到广州来求学的学生也在渐渐减少,“很多学生选择了离家比较近的西宁,当地的教育条件也慢慢好起来了。”
而这对于已经在广州“扎根”、成为“新广州人”的巴桑次仁来说,也是一种无形的鞭策。“只有不断提高自我,才能带来更美好的生活。”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丹
热门
联系我们:435 226 40 @qq.com
版权所有 重播新闻网 www.zhongboxinwen.com 京ICP备2022022245号-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