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详细记录了每个时段发生的大事,又通过与艺术家的互动,让艺术家不断创作新的作品。如果没有《广州日报》记录这些事件,就没有我这些作品的出现。我想,这些作品将会成为历史进程中某个时间节点的重要见证,反映了时代的精神,也将是永恒的记录。
【资料图】
——许鸿飞
全国政协委员、广州雕塑院院长许鸿飞与《广州日报》结缘已32年。从一位未出校门的美院大四学生,到如今享誉海内外的艺术大师,许鸿飞的很多件作品都与《广州日报》有着不解之缘。
点燃自己标志性的烟斗,许鸿飞静静地诉说着他创作的过往:“我的雕塑作品很多都是从《广州日报》的报道里找到素材的。《广州日报》在记录事件时比较敏感、比较细腻,为艺术家提供了很多素材。作为艺术家需要用作品来记录生活,包括重大事件、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令人记忆深刻的节点,很感谢《广州日报》为我提供了很好的第一手资料。”
“祝《广州日报》70周年生日快乐。希望《广州日报》越办越好,发展越来越好,大家越来越喜欢看。”采访最后,许鸿飞向《广州日报》创刊70周年送上生日祝福。
许鸿飞和他的雕塑作品
因创作赖宁像与《广州日报》结识
许鸿飞是广东阳江人,上世纪80年代便来到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学习,“初来广州读书,我就开始读《广州日报》了,当时学校的办公室都订《广州日报》,广州人喝早茶也离不开《广州日报》,现在回想起来,我们很多人其实都是读着《广州日报》成长起来的。”
1989年5月,共青团中央授予赖宁“英雄少年”的光荣称号,并号召全国各族少先队员向赖宁学习。在媒体铺天盖地的宣传下,当时还在雕塑系读大四的许鸿飞决定创作一座赖宁的雕像。他细心观察着报纸上这位救火少年的照片,打量着每一处眉梢眼角,最终在1990年时完成了这个艺术作品。
因出色的艺术表现力,许鸿飞的这尊赖宁雕像很快引起了社会反响,也引起了《广州日报》记者的兴趣,许鸿飞应邀接受了记者的专访。32年过去,尽管已记不清当年太多的采访细节,但许鸿飞依然能回忆出当时的激动、兴奋的心情,“我作为一个美院的学生,当时能认识广州日报的记者感觉很荣幸。”
许鸿飞创作的这尊赖宁像至今还保存在广州市少年宫,供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瞻仰学习。
我的创作离不开与《广州日报》的互动
赖宁像的创作成功,让许鸿飞更加重视阅读新闻、了解实事,其中,《广州日报》是他30多年来一直阅读的报纸,“《广州日报》从每个角度全方位地报道了我们的时代。比如我是搞文艺领域的,《广州日报》一直在跟踪艺术家,同时也关注和推动艺术家的发展。很多艺术家是《广州日报》的朋友,他们离不开《广州日报》的宣传、介绍和推动。包括我在内的很多艺术家对《广州日报》都很有情感,而我的创作也离不开与《广州日报》的互动。”
2003年“非典”期间,许鸿飞通过阅读《广州日报》等媒体的报道,得知了广东抗非典战斗中第一位因公殉职的医生、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传染病科主任医师邓练贤的故事。许鸿飞被其英勇事迹深深打动,就为邓练贤烈士做了一尊雕塑。
如今,邓练贤烈士的铜像陈列在广州雕塑公园内。“当时,我们广州雕塑院的4位雕塑家分别为四位抗击非典烈士邓练贤、陈洪光、叶欣、范信德塑像,这四座塑像紧邻园内大型抗击非典纪念雕塑‘保卫生命’安放,我们希望通过雕塑记录这些医务工作者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许鸿飞说。
艺术作品将成为历史永恒的记录
许鸿飞告诉记者:“《广州日报》详细记录了每个时段发生的大事,又通过与艺术家的互动,让艺术家不断创作新的作品。如果没有《广州日报》记录这些事件,就没有我这些作品的出现。我想,这些作品将会成为历史进程中某个时间节点的重要见证,反映了时代的精神,也将是永恒的记录。”
如今,身为全国政协委员的许鸿飞依旧十分喜爱阅读《广州日报》,了解新闻时事,“《广州日报》给我的印象是很生活化、很亲民、很全面,报道角度有新意,记者的新闻敏感性很强,总是走在事件的第一线。这与我的创作理念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许鸿飞表示:“希望随着现在社会发展,《广州日报》能报道更多更美好的事件。比如美好生活、乡村振兴的典型,我们也可以不停地互动和创作新的有时代意义的作品。”
许鸿飞雕塑作品《九天逐梦》
新闻背后的故事
“九天九夜”的故事
“对《广州日报》的报道,我印象最深的是2008年冰雪灾害的时候,当时广州日报的记者比较活跃,一直在参与、记录冰灾的全程,走在事件的最前沿。”许鸿飞说,“有一天,我翻报纸,看到《广州日报》上有一张4个战士在广州火车站外站着睡着了的照片,这张照片一下就打动了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他们是该有多么疲倦、多么辛苦,所以我就决定雕塑这4个解放军战士的形象。”
许鸿飞记得,当时为了让这幅作品更加惟妙惟肖,他特地通过广州日报的记者寻找这4位战士,经过记者的多番寻找,这4位解放军战士终于来到了许鸿飞的工作室石磨坊与他亲切交流,许鸿飞进一步仔细观察了4个战士的面部细节与性格特点,最终创作完成这尊4个战士依偎睡着的雕像。
“雕像完成后,我一直在想该给雕塑起一个什么样的名字。这4个战士在广州火车站坚守了很多日夜,因为过于疲劳,互相依靠着睡着了。我把这个故事分享给了黄永玉,他想了想后告诉我,就叫这件作品为‘九天九夜’吧。”许鸿飞说,如今“九天九夜”已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人民军队为人民,它向世人介绍着和平年代突发事件中生动、写实的军民鱼水情。
许鸿飞创作的抗疫英雄王烁烈士的雕像
另一件让许鸿飞印象深刻的作品是王烁像。他回忆道:“2020年初,全国各地都派出医疗队员前往湖北抗疫,《广州日报》发表了大量报道、包括当时广东的医务工作者怎么去到武汉和荆州,广州本地的市民如何积极参与抗疫等等,涵盖了每一个环节。这其中《广州日报》给了我第一手的创作资料,就是广东支援湖北荆州医疗队的王烁牺牲在湖北抗疫一线,我通过《广州日报》的新闻作品以及与当事记者的交流,了解到了更多信息,后来我又从《广州日报》的记者手中拿到了很多王烁的照片,还与王烁的生前同事、好友有了进一步的交流,最后完成了王烁的雕像。”
如今,王烁像陈列在他的生前单位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中,雕像面带着笑容,反映了王烁生前开朗乐观的性格。许鸿飞说:“我印象最深的是王烁离开广州奔赴荆州时说的那段话,‘我是一个平凡的人,但当我踏上去湖北列车的这一刻,我的使命注定不再平凡!’”
专题统筹/王晓云、赵亦平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武威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李波、苏俊杰、高鹤涛
热门
联系我们:52 78 229 @qq.com
版权所有 重播新闻网 www.zhongboxinwen.com 豫ICP备17019456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