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闻】新造曾边祠堂群:藏在高楼大厦的乡愁记忆

2022-08-03 15:34:48    来源:大洋网    

大洋网讯 祠堂作为宗族的精神象征和物质载体,一直被视为中国人心灵的家园,灵魂的归属地。祠堂见证了一个个家族的兴衰、变迁和绵延,它不仅仅是一座古建筑,更承载着浓浓乡愁。

记者近日走访了解到,近年来,新造镇在加快推进城乡建设的同时,全力做好古祠堂的保护工作。其中,曾边村经过拆迁改造后,从过去小村庄已变成如今高楼林立的繁华新城,而在鳞次栉比的高楼下,就藏着一个由六座祠堂和两座古庙组成的祠堂群,它们安静守着曾边村民的乡愁根脉,成为了该村各姓氏族人情感的纽带。

据了解,曾边村祠堂群坐落在新造镇广医南路旁,紧邻广州地铁4号线新造站。目前,该祠堂群由玉虚宫、曾氏宗祠、迪光曾公祠、观生曾公祠、范氏宗祠、文氏宗祠、容氏宗祠、北帝庙组成。


(资料图)

据曾边村党总支副书记黎雅婷介绍,为了让曾边村的传统文化得以保存和延续,曾边村在当初改造时就充分考虑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对民俗的尊重,最大限度地为曾边村传统文化和民俗的传承留足了空间。

其中,曾氏祠堂为原址保护,并将容氏、范氏、文氏等姓氏的祠堂和村内重要的庙宇集中修建在一起,形成了曾边村祠堂群。

走进曾边村祠堂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门前硕大的广场和风水塘,一座座建筑精美的祠堂错落有致分布其中,古朴祠堂与后面高楼大厦交相辉映,显得格外厚重和沧桑。

其中,曾氏宗祠又号“孝思堂”,始建于明末清初,采用三开三进的建筑模式,两侧为廊道、青云巷和衬祠,占地面积1700平方米。该祠堂在新中国成立后作为曾边小学校舍使用,后来部分建筑作为村办公室用途。至上世纪九十年代中,祠堂因日久失修,被政府定为危房,学校迁址撤出曾氏宗祠。从2011年起,曾氏宗祠开始重修并恢复祠堂原来功能。

据村民曾广基介绍,很多村民都在曾氏宗祠里上过学,这里不仅记载着曾边村民的历史渊源,也保留着值得传承的好家风。“虽然村民们现在都搬进新居了,但大家仍然经常到祠堂来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比如,扒龙船,敬老,开笔礼等。我们要好好保护和利用好祠堂阵地,让它继续发挥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作用,让村民们记住祖根,留住乡愁。”

记者来到另一侧的容氏宗祠见到,复建后的容氏宗祠保留了传统的广府祠堂布局,三进均为硬山顶,镬耳封火山墙,灰塑龙船正脊,碌灰筒瓦,青砖墙,红砂岩墙基,中堂高处悬木匾刻“白贤堂”,墙上各式精致的壁画展现了不同的故事,整个祠堂显得古色古香、恢弘大气。村民容绍雄曾参与容氏宗祠复建的全过程,退休后,他当起祠堂的管理人。据他介绍,当年容氏祖上容贯是明代大儒陈献章(人称白沙先生)的弟子兼书童,当年陈献章曾在番禺讲学,后来回京任职,而容贯就留在新造墟定居,并将住处命名白贤堂。目前,容氏宗祠还保存有陈献章所题的“翰墨留香”石刻碑匾,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

“水有源,树有根。我们每年都会在祠堂举行祭祖、上灯等传统活动,让乡情族情可以一直延续下去,让祠堂成为凝聚海内外容氏族人的情感纽带。”雄叔表示,如今本地村民在闲来无事的时候,还会在这里喝茶聊天,或者打牌娱乐,祠堂也成为村民悠闲娱乐的好去处。

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肖桂来 李波 通讯员 黄卓鹏

关键词:
[责任编辑:h001]

资讯播报

联系我们:52 78 229 @qq.com

版权所有 重播新闻网 www.zhongboxinwen.com 豫ICP备17019456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