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防治疟疾日:青蒿素类抗疟药是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2022-04-25 11:41:25    来源:科技日报    

消除疟疾 “中国神草”青蒿素功不可没

4月25日是世界防治疟疾日。说起疟疾,人们自然会想到青蒿素和它的发现者屠呦呦。

今年恰逢青蒿素问世50周年。曾经,人们谈“疟”色变,有数字显示,在青蒿素被发现前,全世界每年约有4亿人次感染疟疾,至少有100万人死于该病。

2021年6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中国通过消除疟疾认证。从20世纪40年代每年报告约3000万疟疾病例到如今完全消除,这是一项了不起的壮举。而在全球,目前仍有91个国家和地区有疟疾流行,最严重的地区是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占全球比例的90%。但自2000年以来,全球疟疾死亡率已经下降了一半。其中,“中国神草”青蒿素功不可没。

青蒿素类抗疟药是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自20世纪70年代青蒿素问世以来,所治愈的疟疾患者不计其数。青蒿素类抗疟药,成为疟疾肆虐地区的救命药。

“这是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屠呦呦说。

在中国乃至全球,屠呦呦和青蒿素的故事家喻户晓。半个世纪以来,青蒿素、双氢青蒿素、复方蒿甲醚、双氢青蒿素哌喹片……青蒿素和它的衍生物在抗疟临床得到广泛应用,并走出国门,最终影响了世界。

而屠呦呦却总把这句话挂在嘴边:“青蒿素是举国体制的结果,在全球疟疾防治的战场上,个体的力量是渺小的,只有有组织有目标的大团队作战才能逐步战胜疟疾。”

屠呦呦同事、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廖福龙也认为,青蒿素的发现,体现的不仅仅是中国医药在国际医疗健康领域中的一项原创,更折射出一代中国科研人员的精神风貌,那就是他们对于国家任务的责任与担当。

“现在这种精神已经被总结成‘青蒿素精神’:胸怀祖国、敢于担当,团结协作、传承创新,情系苍生、淡泊名利,增强自信、勇攀高峰。” 廖福龙说。

青蒿素抗药性和其他适应症研究取得进展

毋庸讳言,历经半个世纪,青蒿素对全球疟疾防治功不可没,但其治疗疟疾的深层机制仍模糊不清。尤其是青蒿素的抗药性,是屠呦呦一直关心的问题,也是全球抗疟面临的最大挑战。

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屠呦呦和团队成员一直在努力。“我们一直在做的工作就是找出青蒿素作用机理,破解其耐药性,以及如何扩大青蒿素类药物的适应症。”廖福龙说。

欣喜的是,2019年6月17日,屠呦呦团队对外公布,其青蒿素抗药性研究取得阶段性进展。屠呦呦团队成员、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研究员王继刚,采用化学生物学方法,研究血红素激活青蒿素的过程,发现激活的青蒿素可与疟原虫的100多种蛋白以共价键结合并使之烷基化,破坏疟原虫的诸多生命过程,从而杀死疟原虫。这个血红素激活的多靶点学说已得到国际抗疟学界的认同,对揭示青蒿素抗疟的深层机理、耐药现象并促进更有效的临床用药等意义重大。

王继刚介绍,根据研究,青蒿素在人体内半衰期很短,仅1至2小时,而临床推荐采用的青蒿素联合疗法(ACT)疗程为3天,青蒿素真正高效的杀虫窗口只有有限的4至8小时。而现有的耐药虫株充分利用青蒿素半衰期短的特性,改变生活周期或暂时进入休眠状态,以规避敏感杀虫期。同时,疟原虫对青蒿素联合疗法中的辅助药物“抗疟配方药”也可产生明显的抗药性,使青蒿素联合疗法出现“失效”。

针对此,团队提出了新的应对治疗方案:一是适当延长用药时间,由3天疗法增至5天或7天疗法;二是更换青蒿素联合疗法中已产生抗药性的辅助药物。“在可预见的未来,继续合理和战略性地应用青蒿素联合疗法是应对治疗失败的最佳解决方案,也可能是唯一解决方案。”王继刚强调。

除了青蒿素抗疟研究之外,团队还十分关注青蒿素的抗癌等功效。青蒿素的抗癌机制与抗疟机制有异曲同工之处,即相比于正常体细胞,肿瘤细胞中血红素的合成更加旺盛,从而激活了青蒿素或其衍生物,随后激活的青蒿素以多靶点方式杀灭肿瘤细胞。但团队成员表示,青蒿素的抗癌功效目前还处于基础研究阶段,有效不等于可以成药。青蒿素能否成为抗癌药,还需要大量的后续研究工作。

再就是备受关注的有关青蒿素类药物治疗红斑狼疮问题。双氢青蒿素对治疗具有高变异性的红斑狼疮效果独特。“在昆药集团主持下,目前正在开展二期临床试验,预计9月份可以揭盲。”廖福龙说,此前试验表明,青蒿素对治疗红斑狼疮存在有效性趋势。但双氢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的作用机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责任编辑:h001]

资讯播报

联系我们:52 78 229 @qq.com

版权所有 重播新闻网 www.zhongboxinwen.com 豫ICP备17019456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