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网讯 4月22日下午3时,广州市越秀区的一个取件柜前。彭铭刚戴上手套,将手机显示的取件码一一敲到丰巢屏幕上,右上角的柜门应声而开。里面,是一位白云区管控区居民急需的常用储备药物。经过志愿者接力配合,1个多小时后,药物送到了居民手上。
这场在管控区内发生的特需物资的紧急配送,由热心市民在一个互助微信群上捕获到居民的特殊需求后启动。在一张多方搭建的互助网络上,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副教授彭铭刚作为管控区域外的志愿者和管控区内的志愿者相互配合,接力传输物资。
志愿者到达目的地,准备把药物拿下车
志愿者说:大家的需求是多元的,我们希望每个人的需求都能被听到
解决:志愿者搭建起“熟人”互助网络
面对百顺社区药物紧缺的居民情况,彭铭刚告诉记者,管控区内的每个工作人员的时间都是紧凑而且规律的,物资对接时间必须精准,才能在完成配送任务的同时,不对社区形成额外的负担,这些就是需要沟通的事项。所幸,整个流程十分顺畅,“社区内传来消息,说药物到了快递柜,然后我们对接了交接时间,立即取货交接,并由社区内的志愿者送到居民手上,整个过程花了不到一个半小时的时间”。
而该项目的发起人则告诉记者,目前这一套运作机制已相对成型,也陆陆续续接收到一些需求信息,“有的是送奶粉,有的是买药,也有可能是一些更细小的事,但无论如何,都是一些很细微,却充满困惑的声音,互助网络会评估需求的危重险急程度,交由不同的接力帮帮团志愿者满足需求。”
这是一种来自民间,但十分有序的互助状态。在该发起人看来,在任何一个时期,每一个市民都有可能会因不同的情况衍生特殊需求,却无法找到解决办法,而让志愿者充分发挥力量,成为“熟人”,一起帮帮忙,问题总有解决的希望,“哪怕现在摘星了,这个帮帮团会依旧存在,只要接收到相关区域内的特殊需求,就及时启动支援,未来,尝试形成一个模式。”
试验:一次次“互助”,让“人情味”传递到更多角落
值得关注的是,相较于上一年6月芳村区域在疫情下的临时保障机制,今年,“三人小组”和“下沉社区的党员志愿者”成为维系一个个社区网格正常运作的最小,却也最为有力的单元,发挥着最“细枝末节”的作用,社区在非常规情况下的运作效率得到梳理和优化。
与此同时,各方公布的24小时服务热线,成为最大的临时需求捕获端,人们可以打电话给居委、社工机构、政府职能部门,甚至是12345寻求支持。而彭铭刚等志愿者通过“互助网络”服务的对象,实际上,也不仅仅只有一种寻求支持的渠道。
当一个社区的应急机制日渐完善,公益慈善的力量是否还需要主动介入,还是做好锦上添花的事情?这一问题并未成为一个公益行业公开讨论的议题,但记者多方采访了解到,不少公益慈善从业者,或关心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市民对此亦有困惑。
就在爱心接力帮帮团项目上,相关负责人认为,爱心接力帮帮团是一种良性的试验,不仅回应目前收集到的细微声音,同时,“如果成型,就可以尝试多一些的爱心接力项目”,通过公益慈善的专业分配,避免市场失灵或其他社会方失灵所带来的影响。困难无法一劳永逸地消除,哪怕是理论层面,再完善的机制,也存在“失灵”的时刻。
公益慈善一直是社会正常运转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公众开始培育这份力量,它也能在困难节点回馈大家的信任。他说,“像这次,我们能从很多地方听到一些困难和需求,有的是社区工作者反映的,有的是一线人员看到的,其中有的可以通过公对公的方式回应,但有的则需要更灵活和高效的方式处理。我一直认为,我们要把温暖送到阳光照不到的地方。”而在爱心接力帮帮团开展之前,CSR环球网、广州市社会创新中心、爱德基金会、千禾社区基金会、和众泽益共同启动一公益项目,通过共享文档和线上协作的方式,专家学者、媒体记者、社工、基金会、慈善组织等多方汇总梳理搜集到的真实需求,各自领取任务对接资源帮扶。
但记者观察发现,要打造一个市民互助,具有韧性的社区,或发挥公益慈善力量,让一座城市拥有自愈力,仍有漫长的道路要行进,目前的各种尝试,仍只能称之为“试验”。
一方面,公益慈善机构的专业化需要时间沉浸,在当下存在高度竞争的社会环境下,依旧保持开放协作的心态和坚定的使命愿景,紧盯社会痛点,避免为捐赠而捐赠的问题;另一方面,公益慈善发展的核心在于公益组织,而它们的成长和力量来源于每一个市民的长期支持,如果平时没有培育好这份柔软的力量,不但会使公益组织使命愿景偏移,当困难来临之时,也容易导致社会痛点“硬着陆”。所幸,广州的公益人正用一次次“互助”的试验,让这座城市的“人情味”传递到更多角落。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苏赞、杨欣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杨欣、苏赞
热门
联系我们:52 78 229 @qq.com
版权所有 重播新闻网 www.zhongboxinwen.com 豫ICP备17019456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