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基层来 | 农艺师邓彩联:“蹲下身子,和农民拉近距离”

2022-02-19 10:22:04    来源:大洋网    

“10斤肥料就可以了。”

“要30斤,放少了水一泡就没了。”

“10斤够了,多了反而浪费。”

……

冬日的油菜田里,矮小的菜苗长得青绿,田间两个人因放多少肥料有不同意见,他们一个是种植户涛叔,另一个拿着手机随时准备拍摄的是邓彩联,她是广州市从化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一名高级农艺师。

两人僵持不下,最后以“一半田放10斤,一半田放30斤,之后对比效果”的方案达成统一意见。这个想法是邓彩联提出来的,这不是灵光乍现,而是根据从业26年积累的经验。

作为农艺师,邓彩联负责试验新品种,向农户推广新理念、新品种、新技术,灾前灾后协助农民抢救农作物。她熟悉从化的每一片农田,和农民打了20多年交道,她太有经验了——“要蹲下身子,和农民拉近距离;成效要让他们看得见,摸得着。”

农艺师邓彩联与同事来到罗洞工匠小镇对小麦田进行技术跟踪

农民的女儿有个庄园梦

邓彩联是文章开头那片油菜田的“常客”,油菜的每个生长阶段,她都会来看。目前,50亩油菜田还是青绿色,但待到月底花开,将有大量游客穿着漂亮衣裳来此拍照。这和邓彩联儿时期待的画面一样。

小时候,邓彩联家里种植蔬菜,兄弟姐妹几人都要帮父母干农活。凌晨两三点,兄弟姐妹几人就要从床上爬起来,去田里摘菜。田里多泥巴和水沟,别说裙子,稍微整洁的衣服都不敢穿,穿鞋子也不方便,光溜溜的小脚丫微陷入晨露未干的泥土里,低温迅速唤醒全身的细胞。

菜田脏,干农活累,但邓彩联却盼望,以后“不用下地弯腰干活,坐在办公室按个按键可以给作物喷水施肥,可以遥控采收,可以穿着裙子和皮鞋去田里。”

1996年,邓彩联从广州市农校毕业回到从化,当上了农业技术员,至今干了26年。她主要负责水稻、花生、玉米的品种试验以及常规品种选育。前期播种,中期间苗、施肥、浇水,后期收获、测产……每一个步骤都得自己来。之后还要做出一份品种试验报告。一年到头,要试验的品种达到200个。

农艺师邓彩联与同事查看小麦生长情况

试验出好的品种要向农民推广。“和农民打交道,要蹲下身子,想他们所想。”邓彩联理解农民的最大愿望是增产增收。为了选出高产的良种,邓彩联和同事埋头做测试,每个新品种至少试验2-3年,全程跟踪记录生长状况,效果好才推向农户。在此之前,她还要带农户来试验田参观。“数据农民是看不懂的,要给他们看到现实的效果。”在推广的第一阶段,往往只有小部分农户愿意接受,邓彩联会建议他们将新旧品种做一个对比。新品种收获高了,农民自然会接受,一传十,十传百,新种就逐步推广开了。

但农业到底是看天吃饭的活儿。一个品种从播到收要经历一系列考验,收成后还得投入市场接受检验,其间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去年年初,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向农户推广冬种马铃薯,从选种到栽培,每个生长阶段邓彩联都去田里指导农户照顾马铃薯。但最终没能躲过突如其来的寒潮。一个种植户800多亩的马铃薯苗被冻得奄奄一息,“喷药救苗,要快!”

抢救及时,方式科学,那片马铃薯地意外获得了4000多斤的高产。产量升了,但那一年马铃薯的市场价格却比往年降了不少。良种配良法,从播到收突破重重困难,最后农户却没增加多少利润。邓彩联有些遗憾,但也不沮丧,“很多情况是不能控制的,我们要尽可能为农户选出最优方案。”

小麦田

存了几十个农业专家电话

2008年,邓彩联从农业技术员晋升为农艺师,之后又成为高级农艺师。要给农户讲清讲透,自身的专业知识储备很重要。离开田间,邓彩联就会翻阅农业相关的书籍,她的通讯录里有几十个农业专家的联系方式,遇到不懂的就问,有时候参与活动遇到农业专家,她会主动上前结识。华南农业大学小麦实验室的张林教授向记者说出对邓彩联的印象,“谦虚又负责。完全按照我们的指导去种植小麦,第一年小麦就长得很好。不是每个人都能像她那么认真。”

从业以来,每一次撰写完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报告,每一次和专家沟通了新问题,邓彩联都会用纸笔简要记下来。前几年,她整理办公桌,收拾了十几本厚厚的记载了农业知识的笔记本,她觉得这是珍贵的职业财富。

灾前灾后最先奔赴农田

2021年的最后几天是柑橘的采收期,广州迎来了一场寒潮,那几天邓彩联忙着通知果农提前采收,还提醒他们尚未能采收的果树和菜田要做好防寒措施。

如今,在邓彩联的脑袋里已经有一幅从化五镇三街的农业地图,哪儿栽种了稻子,哪儿的蔬菜有多大面积,哪儿的马铃薯即将迎来收获期,她一清二楚。

农业离不开天气。天气预报是邓彩联每日必看的消息。一旦有寒潮、暴雨、台风等气象消息,邓彩联就会提前告知农户。寒潮前要给作物盖膜,暴风雨前要加固作物的棚架……

2020年夏天,一场特大暴雨将鳌头镇的水稻田淹了。那时是稻子的孕穗期,最怕暴雨。邓彩联和同事第一时间冲到田间。雨还在下,泡在雨水里的稻子蔫巴巴的,不少还出现了倒伏的状况,田里的农民一脸愁容。邓彩联先指导农民排水,之后协调农业保险公司的人到现场办理保险理赔。安抚好农民后,邓彩联和同事又回田里检查稻田的状况,为农民设计灾后加强病虫害防治的方案,同时拍摄水稻的情况,做好记录。日子久了,邓彩联和整个从化的农民都混了个脸熟,农民也都信任她。

农艺师邓彩联的日常工作是负责试验新品种

成就农户的庄园梦

前阵子,一个大学生计划回家办果园,前期市场调研阶段他就联系了邓彩联,了解从化的农业政策以及水稻、蔬菜和各类水果的种植情况。在邓彩联看来,和传统农民不同,新农人有热情,掌握信息的渠道很多,容易接受新事物,学习能力也强。“新农人其实是很好的带头人。”如今,邓彩联从新农人开始做良种良方推广。

近年,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正在引导农户盘活冬闲田,而种植小麦、油菜、马铃薯等冬季作物是理想的方案。承建罗洞工匠小镇的公司就响应号召开展了50亩冬小麦的种植,一来利用冬闲田增加粮食产量,二来可以打造乡村观赏田。

2021年罗洞工匠小镇在冬季种下的小麦长势不错,麦粒颗颗圆润饱满。(资料图)

在小麦孕穗时期,几乎每隔一个星期,邓彩联就会去麦田里巡视。天气回暖,麦田里的麦子长得更猛,部分麦穗已经孕育出来了。“七粒、八粒、九粒……”麦田的管理员婵姨数到第九颗麦穗时有点得意,“上次的教授说超过七八粒就是种得好。”

邓彩联掏出手机拍摄了一颗颗争先往上蹿的麦穗,说:“今年管理得不错,比去年进步了很多。”说完,她移动手机,将整片青绿的麦田收进镜头里,“再过不久,这里就会出现一大片金黄色。”20余年过去,邓彩联没有实现自己的庄园梦,但每一个庄园主的圆梦路上都有她的一份力量。

罗洞工匠小镇的小麦已经抽穗了,长势喜人。

记者手记

做专家和农民之间的桥梁

采访时,邓彩联说农艺师的工作就是打通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最后一公里路。传统农业现代化急需新思维、新品种、新技术,而实验室里的科学技术也需抵达农田才能真正为农业赋能。在实验室和农田,专家和农民之间,像邓彩联这样的农艺师就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此外,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越来越多年轻人看到农田里的机会,跨界从农,农艺师为这群年轻人提供指引、经验,给予他们鼓舞、信心,是他们的引路人之一。

而在广州从化这个农业农村大区,还有数十名这样的农业技术人员,他们致力于粮油、蔬菜、水果、花卉等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繁育、示范和推广工作,并提供公益性农业技术服务。

日前,从化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还入选了全国星级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名单,这是对从化农技推广工作的肯定与鼓励。未来,该中心将积极探索现代农业技术推广新模式,拓宽农业专业技术推广服务面和辐射范围,让更多农民群众受益;同时将继续做好农作物新优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宣传培训、推广工作,及时完成试验、宣传培训、技术指导和项目总结,以广州市农作物新优品种擂台赛为抓手,确定玉米新优品种的发展推广计划,此外还将挖掘地方特色品种资源优势,引进和展示符合从化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优质特色品种。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何钻莹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苏韵桦

关键词:
[责任编辑:h001]

资讯播报

联系我们:52 78 229 @qq.com

版权所有 重播新闻网 www.zhongboxinwen.com 豫ICP备17019456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