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大学城·中关村青创汇
大洋网讯 广州实验室、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挂牌运作;人类细胞谱系、冷泉生态系统2个“大国重器”列入国家专项规划;研发投入占GDP比重预计达3.15%;22项成果获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昨日,广州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系列好消息大大提振了广州科技界的信心。
重大突破的背后,离不开“钱袋子”的支持。从《广州市2021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2年预算草案的报告》(下称《报告》)中可看到,广州2022年将继续“加码”布局“重器”建设,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同时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朝着“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加速前进。
“好钢上刀刃”:
建好“大国重器”开展前沿攻关
财政预算,一看投多少,二看怎么用。
《报告》显示,2022年市级财政安排82.5亿元支持科技创新。其中,安排26.6亿元支持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攻坚,占比达到32.2%,2021年该项投入为21.3亿元,约占24.4%,无论是绝对值和占比都有明显提升。
为什么“加码”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坚?《报告》答案很明确:广州正在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基础研究专注源头创新,在这个领域的投入也许看不到及时成效。但从预算布局的魄力可看出,广州对科技投入具备长远的战略眼光。”市人大代表、广州牛犊秀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林枫表示。
中国首个抗新冠病毒特效药获批上市,广州实验室参与研发;万米级海底地震仪,来自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省实验室;全球第一台反射式彩色全动态视频电子显示器,是光信息物理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成果。近年,广州始终坚持通过建设基础研究平台带动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截至2021年,广州国家重点实验室增至21家,占全省70%。
“我们以源头创新和应用为导向,全国首创市校(院)联合资助项目。财政补助经费每年约0.2亿元,预计5年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基础研究经费超8.5亿元。”广州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每年广州公布了哪些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哪些重大科技专项备受各界关注,这不仅代表了财政资金的流向,更是广州科技发展的路标。“2021年,广州实施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示范、新材料、新能源等四个重大科技专项和一个重点专项,支持21个主攻方向。”负责人告诉记者。
“好钢用在刀刃上”。精准的投入,让广州实现以上领域核心技术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转变。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泰斗微电子占据七成车载北斗导航市场份额;人工智能领域,云从科技人脸识别技术屡破世界纪录;新材料领域,金发科技成为亚太地区第一、全球第二大改性塑料企业。《报告》提出,2022年广州将支持开展新一代人工智能、集成电路、量子信息等前沿技术领域集中攻关。
“打好中坚牌”:
22.3亿元培育壮大创新企业
科技投入,既要有无问功利的魄力,也要精打细算的“效益观”。2021年,广州投入19.3亿元支持创新主体建设和推动创新成果转化,约占科技创新投入的22.1%,效益明显:技术合同成交额达2413亿元,是2016年的8倍。
“科技成果转化,广州的优势在于大学,无论是数或质都在全国排名前列。”林枫举例,与最高学府相毗邻的北京中关村哺育出大批科技公司,美国硅谷的传奇开始于车库、成就在大学。如何帮助科技成果实现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关键一跃”?林枫对广州推进环五山创新策源区和环中大、环大学城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充满期待。
2022年,广州将这部分预算占比增加至27%,安排22.3亿元培育壮大科技创新型企业。《报告》强调,将创新财政资金支持方式,支持实施推动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扶持办法,推动项目、人才、资本、政策向科技型企业一体化倾斜配置,培育壮大一批科技型龙头企业、“专精特新”“隐形冠军”和高成长性中小微企业独角兽企业。
“对科企的财政资助,既要‘撒胡椒面’,又要重点突出。”林枫对分层分类扶持培育的做法表示赞许。他了解到,许多科企初期都是在“生死线”上发展,也许需要5年才能看到企业的潜力,强调政府对初创科企应抱有耐心。“也许100家里才能跑出1家,但或者那1家就能代表广州、代表中国乃至影响世界。”另一方面,他建议对能带动产业发展的生态型、平台型、产业链型企业,应侧重扶持。
一直以来,广州非常重视中小企业的“养成”。2021年,市科技局出台了《广州市推动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扶持办法》,将高新技术企业政策从资金奖励导向转为服务导向。高新技术企业申报通过率连续4年提高,从2018年的63%提升至2021年的85.23%。科技型企业作为广州科创中坚力量越发凸显,2021年,高新技术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占全市近四成;2020年,广州企业R&D经费达476.03亿元,比前一年增长10.1%。
“四两拨千斤”:
金融撬动数百亿资金入穗企
2022年,广州计划安排3.4亿元营造科技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占比约4.1%。小投入如何大作为?改革是关键。
近日,科技部印发了《拟入选科技体制改革案例库典型案例清单》。“广州依托双创大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成果丰硕”作为有特色、有亮点、有突破的科技体制改革案例,被纳入2021年科技体制改革案例库。
“我们每年从科技创新专项经费中拿出1亿元用于奖励大赛优胜企业,为广州遴选出一批优质科技项目及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用无人机改变千年农业的极飞科技,参与最早新冠基因组分析的微远基因……这些赫赫有名的企业,也曾出现在大赛奖杯上。
同时,广州通过实施“以赛代评”“以投代评”等创新机制,撬动社会资本为参赛企业提供科技信贷、创业投资等多层次金融支持。2017年以来,这个机制共促成银行、投资机构累计为千余家大赛企业提供股权、债权融资超过200亿元。其中,获得投资机构股权投资1亿元以上的企业超过26家,总投资额超过50亿元。
如何支持“中小企业办大事”?去年8月,广州打通了市级和黄埔区级资金池,由政府兜底科技信贷90%风险,让企业家们放手去搏、安心去闯。最新数据显示,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以不到1亿元的财政风险补偿撬动23家合作银行,累计为超6000家科技企业实际放款超过500亿元,杠杆效应超过470倍。
《报告》提出,2022年,广州将扩大科技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覆盖面,加快实施重点项目攻关“揭榜挂帅”,深化“包干制”“负面清单”试点,探索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健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管理与激励制度,构建更具吸引力的创新生态。
“广州拥有能产生优秀企业的土壤。虽然还没有世界顶级的创新企业,但这里已具备了深厚的科技积累。作为创业者,我对这座城市的未来有很大的期许。”林枫说。
数读广州科创
2022年市级财政安排82.5亿元支持科技创新。其中,安排26.6亿元支持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攻坚,占比达到32.2%,2021年该项投入为21.3亿元,约占24.4%。
广州通过建设基础研究平台带动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截至2021年广州国家重点实验室增至21家,占全省70%。
2021年广州投入19.3亿元支持创新主体建设和推动创新成果转化,约占科技创新投入的22.1%,效益明显:技术合同成交额达2413亿元,是2016年的8倍。
高新技术企业申报通过率连续4年提高,从2018年的63%提升至2021年的85.23%。
2021年,高新技术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占全市近四成;2020年,广州企业R&D经费达476.03亿元,比前一年增长10.1%。
广州通过实施“以赛代评”“以投代评”等创新机制,2017年以来共促成银行、投资机构累计为千余家大赛企业提供股权、债权融资超过200亿元。其中,获得投资机构股权投资1亿元以上的企业超过26家,总投资额超过50亿元。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方晴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李波
热门
联系我们:52 78 229 @qq.com
版权所有 重播新闻网 www.zhongboxinwen.com 豫ICP备17019456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