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员们在排练红色经典剧目。
“蛇矛丈八枪,横挑马上将。披戎装、披戎装!乌骓马上逞豪强、逞豪强!吔!张飞有名称好汉,马超原是小儿郎……”12月初的一个周四傍晚,恩宁路多宝涌北岸,与粤剧艺术博物馆主馆对望的一间仿古小楼里,传出熟悉的粤剧《夜战马超》的经典唱段。声音来自詹天佑小学、西关培正小学的孩子们,从下午4时半到6时,每周两次,他们被学校老师领到这里上粤剧课。
“这是我们粤剧艺术博物馆少儿粤剧传承基地开设的公益课程,零收费,零基础甚至是不会说粤语的孩子都可以来学。”荔湾粤剧非遗传承人、少儿粤剧传承基地导师唐沛文从基地2017年3月成立之初就负责教学工作,把有些学员从幼儿园教到了四年级。
学员们在老师的指导下练习粤剧基本功。
旨在培养青少年对粤剧的兴趣认知
一声哨响,孩子们迅速站好位,这次他们要排练的是《夜战马超》《山乡风云之访贫问苦》。基地授课采取“以戏带功”的方式,老师通过编排一些粤剧剧目,教授学员其中要用到的基本功。在他人眼中,这看似是一种“速成法”,但唐沛文告诉记者,基地并非培养专业的粤剧演员,而是培养青少年对粤剧的兴趣认知,进而将粤剧这一传统文化传播出去,同时,培育出一批粤剧观众,这也是少儿粤剧传承基地开设的初衷所在。“当然,我们排完戏,也会有唱功和形体训练。”只见唐沛文席地而坐,敲着鼓,孩子们有节奏地压腿、下腰、翻跟头、走圆场。
2017年3月,少儿粤剧传承基地成立,由粤剧艺术博物馆实施管理,招选学员实行全免费公益教学。成立之初,基地以詹天佑小学为试点,与校方探索协商合作有效模式,在校园内部招收学员,并借助学校场地资源,利用假期和课余时间进行开班教学,重点开设基本功(唱功、形体训练)和折子戏培训课程。后来,基地又将三元坊小学、西关培正小学纳入教学分点,三所学校学员分批轮流,每周上两节课。
基地还邀请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丁凡、欧凯明,红派艺术传人郭凤女、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曾慧、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的资深教师邓忠平、金鑫、黄燕、盛喜隆等参与教学,累计学员达500余人。
“我叫刘睿姿,来自詹天佑小学,今年四年级。”刘睿姿是基地的当家花旦,从幼儿园中班开始就学粤剧,声音清亮婉约。简单的自我介绍后,她落落大方地唱了一段《红娘递柬》。原来,刘睿姿自小受到在粤剧私伙局的外婆影响,喜欢上了粤剧,得知粤剧艺术博物馆免费开班就报了名。她本住在广州海珠区,却没有落下一节课,幼儿园毕业后为了能够继续学习,甚至搬家到荔湾区永庆坊周边,上了詹天佑小学。
“如今,家长也慢慢转变观念,不再把粤剧当作老人家的消遣,有的甚至全力支持孩子来学。”唐沛文是一名“90后”东莞姑娘,也曾是一名学戏的孩子,“我上初中时偷偷报名上粤剧学校,还遭到妈妈的激烈反对。”唐沛文感慨,随着粤剧不断推广,家长对孩子学粤剧的接受度变高了,尤其是在荔湾老西关,粤剧的氛围更加浓厚,这里不仅有八和会馆、銮舆堂、粤剧名伶故居、粤剧艺术博物馆,还能时常听到大街小巷飘出来的粤剧曲调。
学员在练习粤剧唱段。
这里走出全国小梅花荟萃金奖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即使有家长的支持,学戏也并非一件易事。在当天的课堂中,有一位叫张沥行的男孩被另一位老师单拎出来“开小灶”,在角落里练习腿功。自少儿粤剧传承基地开班以来,张沥行是唯一一名拿过粤剧最高殊荣——全国小梅花荟萃金奖的学员,获奖剧目是传统武戏《白水滩》。他扮演的豪杰徐士英不仅有翻跌等高难度动作,还有火爆的把子戏,要会耍棍花和枪花。
张沥行在老师指导下练习腿功。
当天的课堂,张沥行再次练起徐士英的空翻下桌动作,只见他跃上一米高的方桌,一个空翻落地,却不小心摔在地上。“再来一次!”老师严厉地说,张沥行没有犹豫,再次上桌,空翻下桌,稳当落地。练习结束后,10岁的他告诉记者,翻下来时后腿用力不够才摔了,“不能多想,一定要集中精神。”四年级时,张沥行还凭《恶虎村》黄天霸一角拿下广东省小梅花奖荟萃十佳金花奖,表演中同样有着朝天蹬、“三起三落”、旋子等高难度腰腿功。
2019年,张沥行还是詹天佑小学一名二年级学生,报名参加了少儿粤剧传承基地的公益课。因为有一定武术学习经历,张沥行在第一堂课就被发现柔韧性不错,走上了小武生的练习之路,2020年起专业的京剧老师对他开始了一对一指导。如今,张沥行已有丰富的舞台表演经验。
孩子们的天性和特长各有不同,训练也是因材施教。唐沛文说,她会根据孩子们的唱功、身段等表现,分配不同的角色。传统粤剧讲述的多是帝王将相、英雄豪杰、才子佳人的故事,要让孩子们理解后再表演出来并不容易,这让唐沛文更注重编排符合孩子年龄特征和时代背景的新粤剧。“比如我们排了一出《不知羞》的剧,讲的是北宋两名富家子弟不爱学习、盲目自大,与欧阳修斗诗后败阵,才意识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从而勉励孩子们要脚踏实地、好好学习。”唐沛文认为,剧本创新是粤剧传承的关键,她呼吁专业人士多创作一些符合新时代青少年认知的新题材。
记者手记
探索传承新模式
让城市留住记忆
认识张沥行,是在2020年荔湾区第四届“红豆生辉”青少年粤剧粤曲比赛的观众席。舞台上用一系列高难度动作征服了评委,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后来我才知道张沥行是粤剧艺术博物馆少儿粤剧传承基地的学员。
近年来,荔湾区加强对粤剧粤曲的传承、保护与利用。由政府主导打造的粤剧艺术博物馆年均接待国内外游客近100万人次,粤剧粤曲非遗传承人以及有关机构以开设私伙局、培训班及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等,推动粤剧艺术文化的传播、传承、发展。今年11月3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2021-202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名单,荔湾区成功入选。
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粤剧被誉为“南国红豆”,是继昆曲之后第二个被列为世界级非遗项目的中国戏种,我们乐于看到,通过粤剧传承模式的探索,“南国红豆”在更多孩子心间播种,逐渐长成一棵听粤剧、学粤剧、爱粤剧的“社会氛围树”。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吴多 通讯员荔宣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廖雪明
热门
联系我们:52 78 229 @qq.com
版权所有 重播新闻网 www.zhongboxinwen.com 豫ICP备17019456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