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网讯 日前,广州市白云区城管部门牵头发布《广州市白云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十四五”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白云区城市管理的发展思路、目标及主要任务。值得注意的是,针对性治理当前环卫设施保障能力不足、生活垃圾运转压力大等重点难点问题,构建符合超大城市发展的现代化环境卫生管理体系,未来五年,白云区环卫保洁和垃圾分类将有一系列新动作。
设施更智能,方式更新颖
加强垃圾分类信息化建设。通过AI自动识别、视频监控、大数据处理等信息化技术手段和智能化设备,实现了对居民分类投放与投放点保洁管养的全区域、全范围、全时段监管督导与信息智能化覆盖,实现分类投放规范与准确率均超95%的预期目标。同时,加强“云村码”监督小程序、“白云Fun”志愿者小程序、动态排名督导系统、厨余垃圾处理点监管系统等垃圾分类工作智能信息平台建设,相关数据对接区“令行禁止、有呼必应”综合指挥调度平台,动态督导处理垃圾分类投放问题,实现整改完成率98%的预期目标。
创新压缩站智能化管理。构建垃圾压缩站智能系统,内容涵盖基本信息、视频监控、环境监测、称重管理、统计报表、预警管理等六个方面,实现对64个压缩站的视频监管全覆盖的预期目标。重点强化台账信息,垃圾收运量,以及垃圾箱收运次数统计等功能,辅助管理部门进行环卫设施全方位的管理工作,明晰压缩站等设施所属区域、投入时间、占地面积、投入成本、处理能力、设施状态、服务覆盖率等。并结合GIS地图和视频监控,一目了然的掌握所有环卫垃圾压缩站情况。利用RFID卡及视频抓拍,了解车辆进出压缩站的详细情况和收运情况。
推广应用新型环卫车辆。小型扫地车、洒水车、冲洗车、新能源环卫车辆,完善充电桩等配套设施建设,2025年达到市政道路机械化清扫率95%的预期指标;试点使用无人驾驶环卫车、环卫机器人等新型作业设备,推动5G、人工智能与环卫作业深度融合。
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大中型转运站1座,促进垃圾转运向规模化转型升级;建设环卫停车场1座,补齐环卫停车场不足短板;继续推进小型转运站、收集房、工具房及环卫驿站的建设和升级改造,全面推行“小设施,大师做”,进行高品质规划设计,彰显岭南风格、广州特色。
管理更深入,分类更细致
引领垃圾分类潮流,深入开展生活垃圾源头分类。一方面分区域开展不同垃圾分类模式。居住小区巩固“12步工作法”成果;城中村全面推行“栋长制+”模式;农村继续推行“定时上门收+星级评定”模式;学校、酒店、医院等机团单位形成部门联动协同监管机制。多元模式深化垃圾分类,对生活垃圾进行源头减量,保证城镇生活垃圾继续保持100%无害化处理。
另一方面提档升级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设施。按照“绿化、亮化、美化、净化”标准,升级改造现有分类投放设施。旧城、旧村高标准配置分类投放设施,农村全面“撤斗改桶”,提高垃圾分类设施水平。完善可回收物细分类投放配置,探索智能分类收集房推广使用,实现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42.8%的预期指标。
覆盖更全面,收运更有效
为破解“最后一公里”存在的混收混运问题,实现分类收运的无缝对接,对整体流程体系进行完善。一是科学设计收运路线。优化5类垃圾收运路线,合理调配车辆;规范建设各类垃圾收集点、转运点,规范配置垃圾收运车辆,严格落实“专桶专用、专车专收,专线专运”。二是完善垃圾分类收运监管机制。全面落实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的监管责任,强化“不分类、不收运”措施落地。
当前,白云区“两网融合”示范点建设工作已经在稳步开展中。通过示范点先试先行,引领带动全区“两网融合”网点建设全面推进,破解建设模式、网点样式、质量标准等建设难题。白云区在推进“两网融合”网点建设过程中,统一了网点外观设计、空间布局、颜色搭配,结合网点建设工作实际,兼顾美观实用,优化网点功能,美化室内外环境,改善周边城市容貌,构建具有白云特色、群众满意的“两网融合”网点。同时,网点也能为周边环卫工人提供休息、环卫工具存放、垃圾桶清洗,实现垃圾分类、资源回收、环卫驿站的三位一体,实现网点集约、资源整合、功能优化的目标。
处理更环保,监管更严格
针对建筑废弃物收运,规划围绕建筑垃圾的收集、运输、处置与资源化利用进行体系重构。建立健全三级管理体制机制,合理设置并规范管理临时堆放点,搭建装修装饰废弃物管理平台,属地街道将装修垃圾纳入网格化管理。加强建筑废弃物管理,严格建筑废弃物处置许可审批,严格企业废弃物运营资质监管。引进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企业,扩建现状综合利用厂规模到200万立方米/年,新建1座规模100万立方米/年的综合利用厂,配套建设规模172万立方米/年的建筑废弃物分拣处理中心,实现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0%的指标要求。
厕所品质高,民生更幸福
厕所关乎基本民生,是城市的文明窗口。开展厕所革命,提高公厕建设和管理水平,有利于提升市民幸福指数。一方面提高公厕建设水平,建成区公厕密度7座/平方公里。一是推进公厕查漏补缺建设工程。推进公交站场等人员聚集场所公厕建设,持续推进临街商铺、宾馆、酒楼等内设厕所对外开放,加大密度,均衡布局,满足人们如厕需求。二是推进城中村公厕建设工程。结合旧村改造同步配套建设公厕,推进公厕品质提升改造工程,推进“公厕+垃圾投放+环卫工具房+废品回收点+环卫驿站”项目建设。三是推进示范景观公厕建设。优先建设白云山公园、白云湖、西部数字经济创新走廊等风景区公厕。
另一方面加强公厕管养。一是健全公厕长效管理机制。完善公厕管理标准,建立公厕管养质量评价机制,通过城市环境检查系统、网格化管理系统和公厕APP评价系统进行多方位检查评价,督促公厕管养工作落实。二是推进文明如厕宣传教育工作。采用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宣传海报,进学校、家庭、单位等多种方式宣传,让爱护公厕设施、保护如厕环境、抵制如厕陋习的良好风尚逐步成为全民共同践行的文明公约。三是创新养厕模式。探索“以厕养厕”“以商养厕”新模式,拓宽经费保障来源,弥补公厕管养不足。
管理更智慧,业态更优化
目前,白云区城中村、城乡接合部等开放式城区管理区域,外来人口多,设施落后。传统管理模式“抓点不抓面”,没有形成系统、专业、有效的管理模式,需要进一步解决市容环境秩序混乱、居民的生活品质低的问题。
为破解城中村管理的“老大难”问题,一是将以智慧保洁为切入点。创新城市日常保洁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通过“随手拍”的方式,当群众在地上见到垃圾,可直接拍照上传系统形成一张工单,环卫工人用手机抢单后去该地点进行清洁,再反馈清洁后的照片结束工单,形成智慧化的闭环管理,建立起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的长效管理机制,既可以提高群众“主人翁”意识,增加群众对城市管理的参与感和获得感,又可以调动环卫工人积极性,大大提高保洁工作效率。二是将以全域整治为着力点。拓展“随手拍”功能,将“随手拍”融入城市管理方方面面,如路灯损坏、井盖松动、共享单车乱停放等问题,群众都可通过系统反馈,并建立监督举报激励机制,群众可通过反馈获得积分兑换小礼品,充分发挥群众监督管理潜力,实现无死角的全域整治,构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三是以物业统管为落脚点。在“群众参与、共建共享”全域整治的同时,引入“政府引导、部门协同”的管理模式,收拢集体物业与私人物业进行统一管理,实现物业经营品质化提升。在物业统管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企业资本与镇街、
村社对接,其他职能部门紧密配合,形成合力,开展逐片区的微改造以及业态改造,大力提高空间效益,让寸土寸金的城中村焕发新面貌、激发新活力。环卫保洁和垃圾分类工作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环节,是构建城市环境卫生管理体系的重要基础。白云区持续推动建设智慧城管,推进环卫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推动环卫设施的落地建设和改造提升,推进环卫作业方式、作业模式现代化转型升级,全面提升环卫行业监管能力,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推进环卫现代化管理,形成线上线下融合的新模式
新业态,打造干净整洁白云。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贾政 通讯员:成广聚、王周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杨耀烨
热门
联系我们:52 78 229 @qq.com
版权所有 重播新闻网 www.zhongboxinwen.com 豫ICP备17019456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