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张文宏:中国有足够技术力量应对变异株

2021-12-13 11:09:48    来源:大洋网    

张文宏通过远程视频的方式参加论坛。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高鹤涛摄

大洋网讯 12月12日,粤港澳大湾区最高级别的科学盛事——大湾区科学论坛继续进行。生命科学、可持续发展、海洋科学、智能工业软件等分论坛同步拉开,来自全球的近百名与会院士专家线上线下云聚广州,共同探讨世界科学发展趋势及其对未来的影响等重要话题。

“加强针的接种会给我们带来新的希望”

因为上海、浙江等地近期出现中风险等级地区,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只能通过远程视频的方式参加大湾区科学论坛生命科学分论坛。

张文宏认为,在人类所经历的各种流行疾病中,天花疫苗是人类巨大的成功,也让人类彻底消灭了天花。但是除了天花以外,其他的流行病其实一直存在。“这是因为自然界并没有天花病毒的储存库。但研究已经指出,自然界很多动物已经开始携带新冠病毒,这意味着‘战疫’开始向纵深方向发展,我们已经失去了早期完全清除新冠病毒的机会。”张文宏说。

张文宏表示,虽然当前清除新冠病毒面临很大的困难,但是人们可以通过全球疫苗接种来弥补人类群体免疫的差异。他说,以色列在完成两针全程接种后实施开放政策,同时又迅速推动加强针的接种,这种做法在控制病死率和发病率方面表现很好。“因此,加强针的接种会给我们带来新的希望。”张文宏说。

“我们可以设想奥密克戎传播的未来几个场景。最好的状况是它的毒力弱,只在南非传播;尚可接受的情况是它的传播强、毒力强,但疫苗加强针对它有效;最严峻的情况则是它的传播强、毒力较强,且疫苗加强针对它无效。那么我们就需要对疫苗策略重新进行研讨,同时要收紧防控。”张文宏最后分享了自己对新冠病毒变异株奥密克戎的看法。他表示,他对未来充满信心,因为中国具备足够的技术力量来应对新冠病毒变异株。

中国科学院院士康乐的目光聚焦在哮喘这种普遍的慢性疾病上。在哮喘疾病中有60%~80%是过敏性哮喘,儿童的发病率明显要比成年人高。引起过敏性哮喘原因有尘螨、宠物、花粉、污染、雾霾等,但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尘螨。

康乐介绍,引起过敏性哮喘的尘螨主要分为屋尘螨和粉尘螨。“广州这两种螨的检测率可以说是最高的,大概是有将近80%的检测率。每年7月到9月是尘螨活动高峰期。”康乐表示。

不管是屋尘螨还是粉尘螨,它们都是通过脱皮、粪便、产卵来引起人们过敏性反应。为了深入剖析这两种个头只有0.33毫米的生物,科研人员对这两种螨都进行了基因组的测序。结果显示,屋尘螨的基因组大概有16000多个编码的蛋白,粉尘螨基因组大概有一万个编码的蛋白。这两种螨大概有39种蛋白能够引起人的过敏反应。

“我们进一步发现,在尘螨的这39种过敏原中,不同的过敏原在致敏的过程当中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且不同过敏原之间也存在交叉反应。”康乐说,这些研究将有助于开发诊断性药物和治疗性药物。

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是世界的领头羊

“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生态理念以及制度发展方面是世界的领头羊。”在可持续发展分论坛上,斯坦福大学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格雷琴·戴利认为,中国率先提出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并付诸实践,这种“不唯GDP,强调绿色价值”的做法值得通过联合国推广到全球。

戴利认为,自然与人力、社会、金融一样都是一种资本,把自然资本融入政府、企业、个人的决策过程中非常重要。“因为自然资本正在枯竭,人类目前无法移居到月球或任何星球上。”

她点赞中国的退耕还林政策,因为这让“看不见”的付出得到“看得见”的补偿,从而让中国在保护50%的陆地面积的同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利益仍由大家共享。

除了让自然资本的价值体现出来,中国还努力让自然资本“增值”——作为植物种类占据全球1/10的植物资源大国,中国采取了多项植物保护措施,从建立数据库、物种“红色目录”,到建立植物园、提升森林覆盖率,防止植物多样性丧失。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主任任海在会上分享了中国植物保护的全球战略实施进展。

任海表示,中国森林覆盖率已经从上世纪50年代大概8.6%增加到2018年的22.96%。最新数据显示,中国90%的植被类型和陆地生态系统、65%的高等植物群落、85%的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群已得到有效保护。现在,中国有大约200个植物园,约有60%的中国本地物种得到了比较好的培育。

以上成绩是怎样取得的?广东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为“车八岭保护区”)的生态恢复与保护,就是很好的例子。

广东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束祖飞在车八岭保护区工作近20年。他介绍,建区40年来,森林覆盖率由上世纪80年代初的65%增长到目前96%。“这是什么概念?保护区里面除了村民村庄、农田、水源外,都是森林覆盖的地方。”生物多样性方面,40年来该保护区发现了约150个新物种,当中包括以车八岭地名命名的车八岭越蜉,因此这里又被称为“物种宝库、岭南明珠”。

束祖飞表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离不开科技的支撑。从2016年起,车八岭保护区建立了天空地一体化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通过卫星遥感对栖息地的质量、森林植被特征和人类活动进行监测,对林冠层则通过无人机监测。而对野生动物,一个覆盖全境的红外相机网格化监测网络,精准定位了物种有多少、动物在哪儿。

他介绍,去年5-7月份,红外相机记录到国家二级保护重点动物野生鸳鸯的繁殖,刷新了鸳鸯国内繁殖位点最南端记录。而700M频段网络的全区覆盖,让过去人迹罕至、莽莽苍苍的神秘山林,现在尽在保护工作者的掌握之中。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龙锟、方晴

[责任编辑:h001]

资讯播报

联系我们:52 78 229 @qq.com

版权所有 重播新闻网 www.zhongboxinwen.com 豫ICP备17019456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