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网讯 12月3日,“国际抗疫合作与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国际研讨会、“新发展格局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平行研讨会等多个研讨会于2021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召开期间举办。多位密切关注中国发展的国际前政要与国内相关领域领导、知名专家、学者应邀参会,与会嘉宾为应对当下的重要问题贡献了个性化的思考和解决方案。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有强大的科技支撑
国药集团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杨晓明在主旨发言中从疫苗研发科学家的视角,讲述了当前新冠疫苗研发和生产分发的进展,表示疫苗要发挥它的作用,离不开多个体系的支持;人类要共同抗击疫情,离不开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杨晓明建议,要建设应急防控体系,在国家层面建立应急预警体系,提升疫苗应急研发能力,重视基础产业体系建设,同时要加强国际合作和引领。如何提升应急研发能力?杨晓明认为,要建立国家层面的可防可治可诊的联动机制,重视基础产业体系建设。在全球的疫苗分发链条上,杨晓明建议,要在世界卫生组织的渠道下建立全球和地区的物资储备中心,提高全球的监测和预警应急反应能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王辰深入浅出地讲解了群医学的概念,提到公共卫生的理论不仅仅包括自然科学的理论知识,它还涉及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体系。
回顾新冠肺炎疫情发生的两年时间,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张伯礼在视频致辞中坦言,中药的早期介入,全程参与,在抗疫各个阶段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说,“疫情大考,考政府、考经济、考科技、考文化也考人性、价值观,更考综合国力。我们应该总结经验,补齐短板,加快建设应急反应和防控组织体系,发挥中西结合的优势,夺取抗击疫情的最后胜利。”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意大利前总理马里奥·蒙蒂通过视频发来致辞,他表示,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大流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突出地表明,公共卫生是一种公共产品。“我们需要大力加强国际合作,才能解决相关问题,为全人类和地球获得这一公共产品。”马里奥·蒙蒂指出,世卫组织的作用需要得到加强,需要得到更加稳定常规的资金支持,以获得足够的权力保持完全透明。
中国科学院院士、军事科学院科技委主任贺福初则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必须要有强大的科技支撑,其中大科学计划是核心。他以“人类蛋白质组计划共创精准医学新时代”为题,用亲自领导的人类蛋白质组计划国际合作经历,阐释了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建设过程中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可预见的美好前景。
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最大程度释放可持续发展红利
在主旨发言中,多位与会嘉宾聚焦“一带一路”建设与可持续的基础设施建设议题。联合国项目事务署可持续基础设施投资与创新司长李楠指出,目前全世界的基础设施还不具备应对全球危机的能力,“我们需要大规模地投资建设可持续的基础设施,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因此‘一带一路’倡议聚焦基础设施为支持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了重要机会。”面对复杂的全球挑战,李楠认为如要充分发挥“一带一路”倡议的巨大潜力,需要关键利益攸关方建立伙伴关系,开展广泛合作,并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
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建设了各种各样的工业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丁一凡表示,工业园模式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些工业园的建设为沿线国家大大赋能,而这正是可持续发展的体现。
丁一凡详细解释说,这些工业园的建设重组了当地的上下游企业,使得当地能够迅速地实现产业链的重组和制造业的发展。“总体来讲,中国在一带一路的投资,无论是基础设施项目还是工业园的项目,都帮助沿线的国家迅速增加自身的制造业产能,帮助他们恢复外汇盈利收入,使他们能够支付国际债务,所以这种发展模式是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北京新世纪跨国公司研究所所长王志乐认为,在“一带一路”建设已经取得丰硕成果之后,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从企业角度而言要多总结经验。在走向“一带一路”的过程中,王志乐认为中国的企业要敬畏经济规律,遵循市场原则,要善于识别企业面临的合规义务,要了解国际通行规则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必须遵守的规则,按照合规指引建设自己的合规管理体系。
广东省社科院副院长赵细康表示,绿色真正成了“一带一路”底色。中国在“一带一路”建设实践中,始终秉持绿色发展理念,将“绿色丝绸之路”建设作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重要举措。
疫苗鸿沟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研讨会上世贸组织前总干事帕斯卡尔·拉米表示,当前世界面临的主要挑战有疫苗鸿沟、数字鸿沟、碳减排鸿沟、贫富差距鸿沟,新冠肺炎疫情拉大这些鸿沟的差距。他认为,面对这些鸿沟,世界各国应加强国际合作,弥合国家间的分歧。“疫苗鸿沟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果无法解决这一鸿沟,疫情后的全球复苏将过于缓慢。”帕斯卡尔·拉米认为,一方面,在各国的科学家、创新者、企业的合作下,疫苗在短时间之内被研发出来了;另一方面,目前全球疫苗的推广和分享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就如何应对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存在的数字鸿沟,帕斯卡尔·拉米认为,应加强对共同确保数字基础设施韧性的研究和平台、数字贸易的监管。
针对碳减排鸿沟方面的问题,帕斯卡尔·拉米表示,要解决碳排放鸿沟的问题,就要先解决碳交易价格、实现碳中和的路线、碳排放交易体系、技术标准等方面的差异。此外,对于当前存在的贫富鸿沟的问题,他认为贫富差距可能带来严重的社会动荡,各国应处理好社会福利和财富分配的问题。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介绍,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制造业在全球布局的过程中形成了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陈文玲表示,链条脱钩的力度越大,反作用力越大,对世界造成的危害越大。产业链的脱钩会冲击世界产业结构、贸易结构,造成世界经济的后退。陈文玲表示,当前的供应链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被人为地“切断”。她认为,只要世界经济还在发展,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一定会继续存在下去。
耶鲁大学高级研究员史蒂芬·罗奇介绍,“当今全球价值链拥有了适时管理和库存控制的生产方式,这在推动提高全球价值链效率上起到关键作用。”针对如何应对疫情给全球产业供应链带来的冲击和解决全球生产链和供应链断裂的风险。他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应提高全球价值链管理的透明度,通过建立以数据为基础的信息系统,让供应链用户了解各生产阶段供应信息。二是各国需要在全球供应链中预留适度宽松的容错空间。三是应停止全球供应链武器化的做法,世界各国应该停止贸易战,摒弃贸易保护主义。
高标准市场体系的建设首先要在规则上做文章
“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与粤港澳大湾区实践”研讨会上,与会嘉宾就新发展格局下的粤港澳大湾区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粤港澳大湾区近年来探索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的具体实践等议题开展讨论。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张跃国认为当今世界最稀缺的资源是市场,拥有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是中国的巨大优势和深厚潜力。
“我认为大湾区将成为中国未来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新加坡前总理、新加坡荣誉国务资政吴作栋通过视频发言,他惊讶于这些年来粤港澳大湾区高速的发展,他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潜力巨大,充满光明,同时拥有一个基于市场的亲商环境和高效的管理体系。
“大湾区不仅仅要在交通上互联互通,更重要的是在市场制度上的互联互通。”中国产业经济研究会副会长、暨南大学原校长胡军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市场潜力的广度、深度都需要进一步挖掘和拓展,市场活力需要进一步激发。“大湾区的主体是市场,市场的主体是企业。”胡军认为,大湾区不仅仅只有城市之间的合作,更重要的是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合作。粤港大湾区要构建高标准的市场体系,必须全面深化改革,突破体制瓶颈,驱动创新发展。
胡军建议不仅要有扶持政策,还要创造条件给企业家更大的自由,加强对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建立起公平的竞争环境。
“高标准市场体系的建设首先要在规则上做文章。”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全球与当代中国高等研究院院长郑永年认为,中国香港的规则具有先进性且国际化水平高。可将中国香港的各种规则如商业规则进行梳理,有针对性地延伸到大湾区里的其他城市。他认为这样做,能够吸引到大量的优质资本、优质技术、优质人才进来。
“读懂大湾区能更好地读懂中国、读懂改革开放。”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副院长、教授毛艳华表示。“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的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企业的跨区域投资和跨区域的资源配置的需求必然推动包括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开放。”毛艳华认为。
节能和提高能效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举措
乡村振兴怎么做?新时代乡村怎么建?陕西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陕西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省委实施乡村振兴领导小组)成员孙矿玲带来《从袁家村发展看乡村振兴之路》的案例分享。孙矿玲表示,在袁家村的创新发展中,配强领导班子是最核心的因素。此外,发掘出乡村的特色产业,把推进有效治理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石,同时做好政策环境保障,才能够实现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乡村振兴。
土耳其经济政策研究基金会主任古温·萨克进行线上主旨发言。他表示,全球经济复苏的进程需要中国,中国的产业政策和如今中国取得的科学成就存在密切的关系。
碳中和如今已经成为我们身边日常的话题。以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着眼点,如何才能抓住新产业革命的发展机遇?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化工大学校长谭天伟通过线上致辞的方式回应新产业发展的挑战。他提出,节能和提高能效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举措,“可以通过挖掘可再生燃料的碳减排潜力,挖掘生物技术在食品和饲料工业的碳减排潜力,利用好热能,改造煤炭技术等方式实施。”
产业升级路在何方?暨南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宋献中提出,通过培育绿色消费市场机制,引导消费者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通过数字经济加绿色经济双轮驱动,将环境目标纳入企业整体发展目标之中,推动企业低碳转型。”此外,绿色金融也是产业升级发展的路径之一。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张姝泓、邓潇丽、叶作林、黎慧莹、杨朝露
热门
联系我们:52 78 229 @qq.com
版权所有 重播新闻网 www.zhongboxinwen.com 豫ICP备17019456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