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网讯 今日是“国际残疾人日”,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统计,目前中国有8500多万残障人士,他们因为种种原因,在生活中有着诸多不便,而城市中的盲道、坡道、无障碍厕所等无障碍设施,就是帮助他们出行的“眼睛”和“拐杖”。广州这座超大城市,户籍持证残障人士数量超过17万。为了让他们能够走出家门,广州近年来也不断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
广州残障人士出行、生活体验如何?经过多年无障碍环境建设、改造,市政设施能否满足残障人士的出行和生活需求?近日,记者坐上轮椅,在朋友的帮助下,乘坐地铁到花城广场游览并登上海心桥,在“城市客厅”体验了一次无障碍的“轮椅生活”。
在“短短”2小时的游览中,记者体验到了坐轮椅的残障人士出行的艰辛与不易,也切身感受到了近几年广州无障碍环境的提升。
跟记者一起体验无障碍出行
轮椅乘地铁 细节很用心
坐上轮椅,记者在朋友的帮助下启程上路。
坐上轮椅的第一感觉,就是周围的一切都变高了:窗户变高了、垃圾桶变高了,跟所有人交流都要仰视。一些原本触手可及的东西,会因为一个小小的台阶,变得“遥不可及”。
记者坐轮椅通过无障碍坡道,进入位于五羊邨地铁A出口的升降电梯,来到5号线站厅层。地铁工作人员注意到记者乘坐轮椅后,主动引导记者,打开较为宽敞的专用通道。记者刷卡后,从专用通道进入地铁闸机,并在引导下乘坐升降电梯来到站台层。
因为坐在轮椅上的高度,记者注意到了此前不曾注意过的“无障碍”细节:地铁电梯中都设置了位于低位的电梯按钮,并使用盲文标注,坐在轮椅上的高度,按电梯按钮非常方便。同时地铁中还有一面镜子,残障人士告诉记者,这面镜子能让在电梯中不方便转身的轮椅使用者,在出电梯时,方便看到背后的情况。
地铁工作人员已经在车厢外等候残障人士
地铁到达站台,工作人员拿来临时踏板,放在站台与车厢地面之间的空隙上,让轮椅通过踏板的斜坡顺利进入车厢。到达珠江新城地铁站时,一位地铁工作人员已经在车厢外等候,并一路将记者送出地铁站。
小小“Z”字坡 绕行变通途
人来人往的珠江新城CBD,是不少市民每天工作、休闲、聚会的必经之地。从珠江新城地铁站到花城广场,步行也仅仅需要5分钟左右的路程。大部分市民会选择从珠江新城D出口出站,然后通过地下通道前往花城广场,或通过高德置地春广场到地面层前往花城广场。那么对于坐轮椅的残障人士,这条5分钟的路程上有没有障碍呢?
2019年,记者与残障人士走访时,因为花城广场地下空间3号、4号通道没有设置无障碍坡道,被一段楼梯拦住了去路,被迫绕行。
这次,记者首先选择了通过地下通道进入花城广场,在地下空间3号、4号通道的楼梯处,多了一条无障碍坡道。这条坡道宽度适中,沿着墙体修建的坡道还设置了两个转弯,呈“Z”字形,延长了坡道长度的同时,减缓了坡度。在朋友的帮助下,记者的轮椅顺利通过,坡道通行体验平顺。记者看到不少推婴儿车的家长和拉行李的旅客,也选择了这条坡道。
通过该坡道后,如何到广场地面层呢?记者一行没有注意到无障碍标识,多次询问花城汇的保安、物业工作人员后,兜兜转转,才在位于花城汇南区下沉广场处,找到一条坡道电梯。平时5分钟的路程,走了约20分钟。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这段无障碍通道的指引,可以更完善。
通往花城广场还有另外一条道路了,就是通过高德置地春广场的升降电梯先到地面,再通过户外道路到花城广场,不过垂直电梯的工作时间仅为10点~22点,在使用时间有一定的局限。另外,由于路面交通人车混行,也需要一定程度的绕行,如果不是能熟练使用轮椅,有一定危险性。
公厕容易找 如厕更舒心
出门游玩,难免有如厕的需求。不少残障人士反映,无障碍洗手间的建设缺失,是他们不愿到不熟悉区域的重要原因:“需要上厕所的时候,找不到无障碍厕所是很大的痛点。”
2019年,记者走访发现花城广场上的“无障碍洗手间”并不方便:无障碍通道设置较窄且坡度过大,通道两侧没有扶手的情况下,残障人士很难独立使用无障碍洗手间。
今年再次体验,记者看到不少显眼的指示标牌,牌上标明了无障碍公共厕所的方向和距离。按照指引,记者轻松找到一处位于广场东侧的公共厕所。通过无障碍动线,记者的轮椅轻松上坡。这个坡道平缓,宽度达到1米以上,与道路之间也没有高差或路缘石阻挡,轮椅使用者可以轻松操控轮椅行驶上坡。
无障碍厕所的门也做了适当加宽,方便轮椅进出。进入无障碍厕所,可以感觉到如厕空间比普通厕位大很多,轮椅使用者能够在洗手间轻松实现转向、调头。马桶和洗手台两侧也都根据要求,设置了无障碍防滑扶手,让有需要的人在如厕或清洁时能够借力起身。记者试着用手臂力量支撑,坐上马桶、洗手,都能比较顺利完成。
体验中,记者观察到,花城广场每隔200米左右,就有一个这样的无障碍厕所指示标牌,并在旁边建有这样的“小木屋”无障碍厕所,根据指引,有需要的人士可以轻松找到“方便场所”。在用地紧张,没有足够空间建设平缓坡道的地方,坡道两侧也都设置了扶手,这样残障人士也可以借助扶手上坡。
这样的无障碍洗手间,记者在CBD区域见到不少,除了经过改造后的花城广场无障碍洗手间,在花城汇地下空间以及广场周边写字楼还是商场,无障碍洗手间已经逐渐成为“标配”。
轻松推上桥 惬意看风景
趁着好天气,记者坐轮椅来到新落成的海心桥,欣赏珠江两岸风光。可能不少市民也疑惑,坐轮椅,是否能上桥呢?
记者预约后,在海心桥二沙岛桥底入口,就注意到海心桥底的无障碍设施标识,指引向东150米,就是无障碍通道,根据标识指引,记者一行轻松找到无障碍通道。
斜坡坡面宽敞,坡度稍微倾斜,对于操控轮椅不熟练的朋友,独自上桥还是有些难度的,不过在朋友的帮助下,推轮椅上桥也并不困难。
坡道上每隔几米设置了防滑材质的地坪,坡度也更加平缓,轮椅可以比较安全地停在这些位置,残障人士也可以和家人、朋友一起停下观景。
暖心的设计不止这些,记者注意到海心桥采用上下两层的镂空扶手栏杆。坐在轮椅上的记者可以更舒适地扶握低位的扶手,视野也不会因为坐在轮椅上受到遮挡。
在体验时,记者惊喜地发现,记者并不是唯一使用轮椅登桥的市民。老广郭叔也推着腿脚不方便的老伴,来海心桥游玩。
这已经不是两口子第一次来海心桥了。“这一段时间天气好的时候,我们经常带着水果和点心,到桥上晒晒太阳。”只见年过花甲的郭叔双手推着老伴的轮椅,走上海心桥的无障碍坡道,时不时停下让老伴拍照留影。
有几个年轻人想上前帮忙,郭叔笑着摆摆手,拒绝了年轻人的好意:“谢谢你们,我能推得动。”郭叔说,这个坡道设计比较合理,很平缓,而且地面的防滑效果很好,加上老伴比较轻,自己现在一个人推轮椅到桥顶,没什么问题。
在蓝天下,老两口在桥上留影、观景,惬意地享用了水果、点心。而在桥上的游人中,也有不少推婴儿车来游览的一家三口。年轻人、老年人、残障人士、男女老少,所有人平等地享受着城市建设成果,一起度过一个温暖的午后。
安心享用城市展馆
其实,在城市里,还有着各种各样的不同需求、不同能力的残障者,例如视障、听障人士,他们在城市生活中的出行、享受服务方面的障碍也在逐步消弭。
细心的市民可能会发现,在体育中心天河路、广州塔阅江路等区域,悄然出现了会发声的“智慧红绿灯”。
“现在是红灯,请耐心等待……”随着红灯亮起,广州塔下的一台智能红绿灯通过声音发出提醒。同时,灯柱还发出慢节奏的“哒哒”声,提示目前处在红灯状态。当红灯转绿,灯柱就会提醒:“现在是绿灯、请安全通行”,同时,“哒哒”声也会加快,而在绿灯快要结束时,“哒哒”声会变得更加急促,提醒行人加快通行。
“智慧红绿灯”不仅能根据交通信号灯指示,通过声音、循环播报,液晶显示屏还通过文字、图像,展示不同的交通信号,让色盲、色弱人士,也能通过不同的方式感知到交通状态,提高过街的安全性和效率。
在广州,还有各种暖心的无障碍服务,特别是公共服务日益无障碍化,让越来越多的特殊人群走进图书馆、电影院、博物馆,平等地享受城市发展成果。
近年来,广州图书馆持续推广残障阅读活动,不但在图书馆首层打造视障人士服务区,配备了供视障人士使用的辅助阅读器,并采购了大量盲文书籍供视障人士阅读。在首层与负一层安装无障碍感应导航系统,配备近40套手持式接收装置供视障人士使用,并提供语音导航。
广东省博物馆也持续为特殊人群提供无障碍设施服务,优化让特殊人群走进博物馆的服务机制。不但面向视障人士提供“口述影像”服务,还与中国南方导盲犬示范基地合作,让视障人士能够在导盲犬的陪同下走进博物馆。
广东省博物馆的无障碍服务不仅给予残障群体方便,像老年人、母婴等特殊群体都涵盖在内。“比如没有智能手机的老人,我们补充采购了防疫神器,通过刷身份证可以直接读取健康码,现场免预约登记等,针对老年人使用频率较高的社保卡,增加应用场景。”广东省博物馆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展馆提供包括拐杖、放大镜、老花镜等老年观众所需要的服务设备等。
数说变化
广州无障碍停车位设置率达75%
今年以来,广州市残联组织落实无障碍设施残疾人试用制度,截至2021年9月30日,广州市残联先后对市中级人民法院、中共三大会址、陵园西路过街人行天桥、公厕等28个建筑进行无障碍设施试用验收,并出具试用工作报告。无障碍环境建设推行难,最大的问题就是法规强制力不够,行政处罚不到位。在相关部门的努力下,建设无障碍停车位的要求融入《广州市停车场条例》中,凡是没有设置无障碍停车位的,将处以5000元到3万元罚款。
市残联联合相关职能部门,先后开展了3次以上的无障碍停车位专项巡查活动,涉及5个区18个重点建筑单位,100多个无障碍停车位,并向4300多个停车场寄发整改通知,发出短信16000多条,对220余家已上报单位的无障碍设施数据进行批量存档、追溯、分析、提供督导和整改建议。
据介绍,广州市城规院在今年4月的抽样调查显示,广州市无障碍停车位的设置率不到25%。无障碍停车位专项巡查之后,调查数据有了明显的提升。10月份的抽样调查显示,广州市无障碍停车位设置率已经达到75%。
记者手记
无障碍环境建设,造福每一个人
在体验走访中,更让记者感动的是,广州市民的无障碍观念也越来越好。残障人士走得慢,不会有人抱怨,还会有人来帮忙;即使排队等厕位,也不会占用无障碍洗手间;无障碍设施不再只是满足竣工验收的摆设,更成为服务特殊人士需要的民生设施……
其实,与其把这些有着特殊需求的人称为“残障人士”,不如称他们“有障碍者”,在特定的环境下,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有障碍者”:我们可能因为提着大件行李,行动不便;可能因为推着婴儿车,无法上楼;可能因为运动扭伤,需要慢走……不断发展的城市和不断成熟的文明社会,也在慢慢接纳特殊需求群体的需求,让更多“少数人”的渴望被满足:楼梯旁有了坡道、天桥加装了电梯、老旧小区楼梯间有了扶手、不会用手机的老人有了绿色通道……
一个无障碍的城市环境,不仅能让残障人士受益,也是为每一个在特定的情形下、遇到障碍的人造福,更是为今后的你我造福。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贾政 通讯员:李美仪
热门
联系我们:52 78 229 @qq.com
版权所有 重播新闻网 www.zhongboxinwen.com 豫ICP备17019456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