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种田年年都赚钱”
【资料图】
——记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湖南省“十佳农民”李立平
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黄武平
“实打实地讲,我年年种田都赚钱,而且一年比一年多,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也同步增长。去年,除了政府的双季稻专项补贴,只计算粮食生产成本和销售额,纯收入有30万元左右;如果生产成本里不计算农机具折旧费,纯收入还会高一些。”2月13日,第十四届省人大代表、湘乡市育塅乡南坪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立平介绍,他回乡从事规模化粮食生产10年来,耕地流转面积从400亩逐渐递增到去年的1500亩。今年,他又新增流转500亩,投资40多万元,添置了两台联合收割机、3台大型旋耕机,准备挑战一下自己“适度规模经营”的能力。
李立平家客厅展示柜上,有一摞近年来获得的各级各类荣誉证书,如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大国工匠”全国农民职业技能大赛·种植能手,湖南省“十佳农民”、“最美农民工”、优秀种粮大户等。抚摸这些来之不易的证书,李立平对投身粮食生产的心得体会如数家珍。
李立平曾经在工程建筑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积累了一定资本。2014年,爱农村、懂农事的他毅然转行农业产业,回乡投资创办了立平家庭农场和南坪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首期流转耕地400多亩,购置了多台套耕、种、收农机设备。此后几年,流转的耕地陆续扩大,每年除少部分交通、水利等自然条件相对较差的耕地外,其余大部分耕地都种植了双季稻,一直是湘潭市粮食生产领域的优秀代表。
从创办家庭农场(农机合作社)的第一天起,李立平就坚守“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理念,通过看书、上网、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多种渠道,掌握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新目标、新要求,苦学水稻栽培新技术、新型农机具操作技能,坚持不做甩手掌柜。他说,一味地依靠别人、指挥别人去做,既增加了生产劳务成本,又不利于自身发展;没有实践经验,没有亲身感受,就不能融入现代农业产业的洪流。因此,从最初的操作小型犁田机,到如今操作大型翻耕-施肥一体化机械,从田间小拱棚育秧到工厂化设施大棚育秧等,粮食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他都亲力亲为,时常与雇请的农机手比技术、比速度。
近几年,稻田病虫害统防统治行业快速发展,植保无人机逐渐取代传统喷雾器;插秧机普及后,新型抛秧机越来越受规模种粮主体青睐,机插、机抛成为两大主流手段,生产效率大大提高。李立平是全市首批飞防、机抛秧操作技能培训学员,并陆续添置、更新了多台无人机、抛秧机。他投资30多万元、总面积约5000平方米的设施育秧大棚,完全可以满足合作社早稻秧苗供应。截至目前,他自己拥有耕、种、收、烘等全程农机具50多台套,约占合作社农机具总量的一半,且全面实现智能化、多功能化的更新换代。
在水稻品种选择、粮食销售方面,李立平与长沙市“隆平高科”建立了稳定的“订单生产”关系,所有社员出产的稻谷都能以较好的价格及时销售出去。在经营管理方面,李立平探索总结出“五统二分”的统分结合模式,即统一土地流转、统一进购农资、统一集中育秧、统一农机服务、统一订单销售,分片管理、分工种生产(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此外,他还与附近一家养牛场联手,以合作社的稻草入股分红,变废为宝,一举两得。
10年来,在李立平的带领下,南坪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一直产销两旺,耕地流转总面积已达5000余亩,与他合作的100多户社员每年仅粮食产销的纯收入有数万元至10余万元不等,另外还有劳务收入。当地有30多名村民是李立平家里相对固定的雇工,农机手日薪300-350元、普工日薪120-160元,年收入最高的超过5万元。
李立平坦言,心中不变的是从农情结,变化的是从农理念和技能。如果按照传统的耕作模式、耕作手段,大面积种植双季稻的确会亏本,必须依靠新技术、新品种、新设备、新模式,加上自己的勤奋劳作,才能实现增产增收目标。
热门
联系我们:435 226 40 @qq.com
版权所有 重播新闻网 www.zhongboxinwen.com 京ICP备2022022245号-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