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7月28日,胡建禾和父亲冒着酷暑插完了最后一丘抛荒田。(记者 李新辉 摄)
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吴新春 实习生 杨芊睿
一顶旧草帽,一双新套鞋,7月28日,韶山乡平里村10组的村民胡建禾深弯着腰站在水田中央,熟练地插着秧苗。身后不远处,几乎同样的身影,是他72岁的老父亲胡中文,做着几乎同样的动作。
“这是今年的最后一亩田了,本来想等凉快一点再插秧,但6月20日左右育的秧,现在都长这么高了,就干脆顶着太阳出来干完!”说这话时,胡建禾抬头望了一眼照得正猛的太阳,就着袖子抹一把汗。
6年前,他脚下的这块田还只是一片抛荒地,里面长满了杂草和杂树。看到家附近陆陆续续还有一些农田被荒废,胡建禾觉得有点可惜。这些农田或因为所在位置比较特殊,或因为水利条件不好而荒废了,复垦起来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过说到底,我们终究是农民出身”,他说,“对脚下这片土地有无法割舍的感情!”他和父亲回家一商量,正好家中饲养的牛也需要草料,于是就作出复垦抛荒地的决定。
在复垦抛荒地之初,父子俩就开始积极想办法解决这些地的耕种难题。没有水,就用水泵从水库抽水灌溉;耕地面积小,就用自家牛耕作。6年中,父子俩从耕作自家两亩田地开始,一直到复垦抛荒地约20亩,种植的水稻亩产在450公斤左右。在耕作的头几年,他们尝试过多种农作物,最终还是选择种植双季稻。而随着复垦的抛荒地面积越来越大,父子俩又自费购买了小型农机进行耕作。
但遇到农忙时节,他们仍然忙不过来。老爷子虽然上了年纪,但身体仍然硬朗,倒是胡建禾因为平时还在保险公司工作,常常难以兼顾农活。为让抛荒地不再回到“荒地”状态,无奈之下,父子俩只能改种一季稻。
今年,胡建禾通过电商在网上买了5个品种的稻种,自5月10日起分4批育秧。“我们没有请人(插秧),就父子俩化整为零干活”,胡建禾说,只要没有遇到特别的困难,目前这20亩开荒地他们会坚持一直种下去。受限于种植规模,胡氏父子俩开荒种地经济效益并不理想。不过胡建禾也不灰心,他在想办法做到“两全齐美”。最近,黑龙江有一家公司找到他,想要他以专卖的形式为该公司的优良稻种拓展市场。为此,他萌发了一个新想法:开一家店子,同时经营北方稻和南方稻。北方稻由对方提供,南方稻则就用自己在荒地上种植的。这样既解决了自种稻谷的销售问题,又可以多增加一部分收入以补贴家用,“这也算是为我们开荒‘父子兵’增加一份继续下去的勇气吧!”
热门
联系我们:52 78 229 @qq.com
版权所有 重播新闻网 www.zhongboxinwen.com 豫ICP备17019456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