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条“深圳男子突发心梗被清洁工按压救回”的视频触发媒体关注。事发地位于深圳南山区一十字路口,一名男子在骑电动车时突发心梗倒地,一女子恰好经过这里,她马上对昏迷的男子进行心肺复苏夺回生命。医生解释,这种现象属于突发性心梗,如果五分钟内没有及时的急救措施,抢救成功的概率便几乎为零。
当58岁被救男子出院后找到恩人清洁工时,瞬间泣不成声,这显然是基于某种情感的失控表达。但施救者以一句“大哥,你别这样,我相信你前世也做了好事的”予以宽慰时,更是一种对亏欠者内心层面的一种温润和安抚。
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亏欠标的是一条命时,在感恩戴德之余,更多的是基于内心压力层面的寝食难安。而作为该事件的施救者,更难为可贵的是,救命之外,更能体察亏欠者的情绪和内心缩影,进而又以一句:“(要是)出手援助一下就让一个人度过一场生死劫,谁都会义不容辞的”普遍正义来释放被救当事人的心理负担。
而对于民众舆论而言,网友们除了赞佩这种不为多见的善举外,更多的也会暗暗庆幸,因为在皆大欢喜背后,人总会心有余悸的作出不幸假设。如果清洁工通过“按压”最终没能救回58岁的男子,当事人家属及舆论表现又会是怎样一番图景呢?
舆论对于施救的认知,一向存在严苛的标准。简单来讲就是,施救成功会备受赞佩,如果施救失败,同样会出现对施救者身份、职业的探讨。因此,在危急关头很多施救者变得犹豫甚至挣扎。
但不得不说,更多时候也正是出于对这种难以预料的风评的担忧,路人在面对心梗倒地男子时,多半是不敢出手相救的。同时,即便有人克服心理障碍大胆出手,能规范使用心肺复苏操作的人也并非多见。因此,当这种“高风险”施救行为成为一种稀缺时,施救者的挺身而出并成功复活男子后,舆论对待施救者李静霞的赞誉更多的应该向“艺高人胆大”“手有金刚钻敢揽瓷器活”去靠拢。
更能凸显施救者胆大心细的能力是,她在为男子做心肺复苏全程都有同行朋友视频记录,对于这样的细节,记录意义在于捕捉正能量,更在于万一施救失败能以此自保。而对于自己心肺复苏能力的自信,李静霞表示,这是因为自己之前接受过专业的心肺复苏培训,而且她的家人开了几十年的中医推拿馆,她耳濡目染也对医学知识了解较多。甚至,平时在公园锻炼时,能经常处理朋友出现喉咙痛等小问题也会来找她处理。
与此同时,当媒体追问清洁工对“救人一命”这一美谈有何看法时,可能施救者给出的总结也是相对框架化的存在,因为当她谈到要“正义普遍”时,更多的还是在鼓励更多正向人生价值的出现。
当清洁工救人美谈成为社会又一股正能量传递时,她带给人们除了对“善良本能且普遍”的思考外,似乎也为更多想救但不敢救的正义之士提供了一种参考路径:有时候见义勇为能否成功靠的不是运气和纯粹的勇气,而是实实在在的技艺。
热门
联系我们:52 78 229 @qq.com
版权所有 重播新闻网 www.zhongboxinwen.com 豫ICP备17019456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