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40年守护上百件齐白石木雕:希望全部捐给国家

2021-11-24 10:39:40    来源:大洋网    

齐白石木雕作品《神牛》

刘艳平

刘艳平介绍齐白石的木雕作品:雕花寿床

大洋网讯 在刘艳平位于番禺南村的博物馆内,40多套、100多件齐白石早期的木雕作品令人啧啧称奇,走进这个名为“齐白石雕刻艺术作品展”的博物馆,犹如进入一个宝库,琳琅满目的文物让人目不暇接。在这个木雕博物馆里,著名画家廖冰兄、杨之光,著名文物鉴定家朱家溍、杨仁恺等人都留下了珍贵的“观后感”墨宝。

鲜为人知的是,这么大规模的齐白石木雕作品集就藏身在广州。而作为“守护者”的刘艳平,已经从一个年轻小姑娘变成了两鬓斑白的老者。昨天,她向记者讲述了自己40多年来守护这些文物的故事。

“这些年,为了守护这批齐白石木雕作品,我的头发几乎都白了。”在工作室,说起40年来守护这批木雕的故事,今年60岁的刘艳平眼中噙着泪花。一旁刘艳平的丈夫张叔说:“她吃了太多苦。一言难尽。”

她以7筒米换8扇屏风

刘艳平的这个博物馆位于一栋三层小楼中。为了防盗,她给整栋楼都安装了严密的监控系统。在博物馆中,记者看到一座名为《神牛》的木雕作品。这是用一根老树根的自然形态,恰到好处地雕出了两只水牛前腿用力后蹬,瞠目甩尾、跃跃欲试的架势。“这座木雕与齐白石后期常画的牛如出一辙。”刘艳平说。

在博物馆内还展出了齐白石的5张雕花床和十多根木雕拐杖。刘艳平向记者介绍,这种雕花床名叫千工床,又称“三滴水”,是指床身有三重叠挡,像房子有三层滴水房檐一样,需要精雕细刻,费时又费力。

刘艳平介绍,当时最能体现家境殷实、地位尊贵的就是床铺。而齐白石雕刻过的床,有人们熟知的各种故事题材,如神话人物、民间传说等。他原本不喜欢雕刻这些,但当时有钱人家喜欢,雕刻这些题材报酬高。“我为了挣钱吃饭,又却不过乡亲面子,只好答应下来,以意为之。”(出自《白石老人自述》)

齐白石喜欢秉性而作,大到村野间的牛马,小到鸡鸭、鱼虾、蛙蟹、蜻蜓、蟋蟀都出现在他的木雕作品中。所以,齐白石的雕刻作品通常无矩可循,松枝上栖息的小蜘蛛、拱开锅盖欲逃跑的螃蟹、趴在葡萄藤上的小虫子等,无不栩栩如生地活跃在他的刀斧之下。

齐白石早期一直跟着师傅周之美学习木雕,周之美也把他当亲儿子一样看待,在周之美60寿诞时,齐白石亲手雕作了8件精美的图屏为恩师贺寿。

20世纪80年代初,一个偶然的机会,刘艳平从周之美的孙子那里得到了这8扇屏风。“我当时到乡里敲着锣喊,‘谁家有旧家具啊’。其中一户人家说有几件。我走上前一看,那正是齐白石的刀法。仔细一问才知道,周之美的孙辈一家住在这里,他们当时想把这些木雕拿来换粮食。”后来,这户人家愿意用这8扇屏风换6竹筒米,刘艳平格外高兴,她特意增加了一筒米。“7筒米换8扇屏风”成为刘艳平收集齐白石木雕作品中最经典的故事之一。

刘艳平说,那时为了收集齐白石的木雕作品,她像入了迷一样。多年来每到周末,她就和丈夫挑着箩筐,装着粮食,走街串巷甚至翻山越岭,到很偏僻的乡下四处搜寻。

走乡串户抢救“烂木板子”

刘艳平1960年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市茶恩寺乡,那里是齐白石的故乡。她家附近的刘家祠堂上的雕刻就是由齐白石完成的。小时候刘艳平每次经过祠堂,总会被祠堂里精美的木雕吸引。

1976年春节,16岁的刘艳平在一位同学家中无意间发现两件精彩异常、落有“白石”款的木雕,那是一款雕刻着牧童和牛的雕花洗脸架,她怦然心动,知道这就是白石老人早年的竹木雕。于是她萌生了一个想法:既然有这么多齐白石木雕都散落在民间,何不把它们收集起来?

同年,刘艳平在老家发现落款有“阿芝”的雕花木床,她断定,齐白石的木雕作品在家乡还是可以找到的。从那时起她就开始了自己搜寻齐白石木雕的艰辛历程。

当时,刘艳平在湘潭一家肉食水产加工站工作,经常和当地老百姓接触。每找到一些线索,她就利用业余时间翻山越岭,走乡串户,收集那些散落在民间的齐白石雕刻作品。“很多次我都是在火堆里把这些‘烂木板子’抢救下来。别人以为我疯了,不知道我要这些做什么。”

1977年,刘艳平在白石铺一老农家的牛棚中发现了十二块雕刻精美的齐白石雕花木板,农夫见她对这些残旧不堪的木板爱不释手,责怪道:“饭都吃不饱还有心玩这破板子。”刘艳平笑着说:“我拿两筒米换这些板子怎么样?”农夫答应了。

于是,刘艳平说服父母,拿出不多的口粮去交换她钟爱的齐白石作品。之后只要一有闲暇,她就挑上几十斤米走村串户去寻宝,一些差点被丢到炉火里去的木雕就这样被抢救出来。到1982年,她已收集到近四十件齐白石竹木雕。

诚意打动齐白石长孙

刘艳平收藏的齐白石木雕作品,大致可以分为竹木雕和木雕两大类。在刘艳平的齐白石木雕藏品中,《神牛》是她最珍爱的一件。这件长达一米多、用老树桩稍作雕琢而成的作品是白石木雕作品中别开生面的一件,原先保存于白石老人长孙齐楚珠家中。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刘艳平一看就喜欢上了这件珍品,但齐楚珠很珍惜爷爷留下的《神牛》,不愿出让,每年春节,刘艳平都会到她家中“软磨硬泡”,但老人家一直拒绝捐出这件作品。

刘艳平没有气馁,多年一直与齐楚珠保持联系,坚持每年探访。到了1996年,齐楚珠已是90多岁高龄,刘艳平的诚意终于感动了她,同意割爱将《神牛》出让。“当天中午,我去他们家,正到吃午饭的时候,老太太让儿媳妇说到外面买条鱼。没想到就在那时,一条五六斤重的草鱼从她家门前的鱼塘中跃上了岸,老太太一高兴,说‘午饭的菜有了,也不用去买鱼了。’随后就答应把《神牛》送给我。”刘艳平回忆。当时和刘艳平一起下乡“淘宝”的刘艳平丈夫张叔也向记者证实了这件事。“当时因为要下暴雨了,估计水下面闷,所以鱼就跃出水面透气,没想到一条大草鱼跃到了岸上。”

收藏品获业界肯定

刘艳平说,木雕生涯是齐白石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据齐白石后人告诉刘艳平,齐白石亲手雕琢的千工床也就十七八张而已。如今在湘潭的齐白石纪念馆,在尹家祠堂还保留有为数不多的齐白石雕花木床以及房梁、雕花饰板,除此以外,很少有人见到齐白石的雕刻艺术品。所以,刘艳平收藏的齐白石早期木雕作品甫一露面便引起轰动。

2005年11月,在顺德举办的“中国家具节”中,刘艳平收藏的上百件齐白石木雕作品亮相家具展,这些作品中既有气魄宏大的大件木雕,如嫁床、寿床、悬挂祠堂门楣的雕件,又有精妙简致的中小件竹木雕,如脸盆架、香案、拐杖。“当时,很多海外华人都专门坐飞机过来看展,一共持续展出了5天,后来会展方和我商量,愿意以每天每件15元的价格继续展出15天,因为实在太火了。”但刘艳平还是拒绝了。“因为我怕继续展出,会让这些木雕作品遭到破坏。”

刘艳平收藏的这些齐白石木雕作品也得到了业界的高度肯定。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朱家溍先生在参观完刘艳平的齐白石木雕艺术作品展后留言指出:“刘艳平女士是白石老人乡亲,她收藏的这批齐白石早年木雕精品,内容丰富,可称是无价之宝。”

辽宁博物馆名誉馆长、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著名鉴赏家杨仁恺在参观完这些作品后也留下题词“齐白石雕刻是白石老人艺术源头”。著名画家、漫画家廖冰兄在参观后也亲笔题词“鬼斧神工”。著名画家、岭南画派代表人物杨之光在参观完画展后也写信表示,齐白石的木雕作品在研究齐白石的艺术发展和艺术成就方面填补了一个空白,并建议刘艳平建一个固定展示的场所,供专家们研究鉴定。“从单纯收藏到子孙研究,这个升华将是一个新的层次。”杨之光如是说。

“愿将这批宝贝捐给国家”

40年来,为了保护这些珍稀的木雕作品,刘艳平耗费了大量心血。但单靠个人力量要保存这么大一批文物绝非易事。“大家都知道竹木器是很难长期保存的,容易被虫蛀,容易损伤,而这批作品数量又多。所以我每到一个地方,首先就是要租一套房子来保存这些作品。”目前,刘艳平在番禺南村专门租下了三层楼,用以保管和陈列这些齐白石木雕作品,面积达到300多平方米,每年光租金就要20多万元。

守护这么多文物,对刘艳平来说既是一种快乐,也是一种责任。“这些鲜为人知的木雕作品是齐白石老人艺术生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多年来我不惜一切地收集他们,就是要填补这块空白。这些珍贵的作品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财产,它早就不是我个人的。”

常常有人提出高价散买小件齐白石竹木雕作品,但都被她拒绝了。“40年来,从没有一件齐白石竹木雕作品从我手里流出去。”

刘艳平坦言:“很多人跟我说,你曾经经济那么困难,为什么不把齐白石的这些作品随便拿一件出来卖?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我怎么能随便拿去卖?”

这些年,刘艳平一直有一个心愿,就是将这些齐白石木雕作品展示出来供公众欣赏。“只有弘扬才是最大的保护。这也是很多老前辈对我的叮咛。这么好的宝贝,必须拿出来供人们欣赏才能发挥价值,摆在我这里‘睡大觉’,说实话有一些浪费。我希望找个机会将这些心爱的宝贝捐献给国家,将这些艺术珍品长久完整地保存下来。”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肖欢欢

[责任编辑:h001]

资讯播报

联系我们:52 78 229 @qq.com

版权所有 重播新闻网 www.zhongboxinwen.com 豫ICP备17019456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