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网讯 全力推进战略人才锻造工程、人才培养强基工程、人才引进提质工程、人才体制改革工程和人才生态优化工程……11月9日召开的广州市委人才工作会议,全力推进五大实践行动,再次向外界发出了广开进贤之路、广聚天下英才的广州“最强音”。
近年来,广州通过进一步完善党管人才工作格局,精准有效实施产业领军人才、高层次人才、博士和博士后等30多个人才项目,构建起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人才规模持续壮大、人才队伍结构持续优化、人才集聚效应不断增强。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发展核心引擎之一,广州将以更完善的人才政策、多样化的创新平台、旺盛的产业发展需求,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才强市,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重要战略支点。
机遇之城聚天下英才
今年年初,曾经在英美留学的香港青年甄偲瀚和李思佩夫妇,决心来广州创业。明明可以在海外选择优质工作的他们,为什么会来广州创业?
趁着湾区发展春风来广州的甄偲瀚、李思佩夫妇表示,除了人文相近等因素外,广州是十分重视“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地方,城市政策给力、产业有优势、生活有盼头。从全国不同城市出来的创新创业人才,都集聚在广州。“天河区为我们港澳青年提供了很好的配套政策,还提供人才公寓。”甄偲瀚说。
同样被湾区建设利好吸引而来的还有来自香港的临床心理学家张淑玲博士。2019年,她第一次来广州,参加第六届广州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并获得最佳人气奖,这次比赛在她心里播下了来广州创业的种子。
2020年秋季,张淑玲在位于广州天河区的港澳青年之家创立了自己的心理咨询服务公司。她明确表示,最终促成她来广州创业的重要原因正是政府出台的各项利好政策。“政府工作人员帮我们安排了人才公寓,而且价格合理,我们可以安心做自己的业务。”
2021年10月,第八届粤港澳台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在广州举行。
像甄偲瀚、李思佩、张淑玲这样来穗创业工作的港澳青年在广州还有很多。据了解,广州目前已建成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44个,吸引600余个团队、3000多名港澳青年落户。除了吸引外来人才外,广州还有庞大的人才“后备队伍”:全市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工作站113个、博士工作站72个、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65家。
完善的人才队伍、充沛的人才储备成了吸引企业来穗投资落地的一大“磁力”。谈起阿斯利康南部总部为何选择落户广州,阿斯利康全球执行副总裁、国际业务及中国总裁王磊表示,广州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营商环境,并拥有充沛的人才储备,有巨大的吸引力。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作为一名科学家,我非常高兴能来到广州工作。”来自瑞典的Henry H.Radamso,是欧洲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研究员。2019年8月,广东省大湾区集成电路与系统应用研究院在广州成立,他应邀担任首席科学家、光电集成电路研发中心主任。
在他看来,相较于国外大多数城市,广州是一个更加适合开展科研的地方。“这是一片发展热土,一个正在成长的地方,它吸引着像我一样的科学家和更多的人才来到这里。”Henry说。
从在全国率先制定实施人才绿卡制度,到依托重大平台面向全球开展人才引育,目前广州留学归国人员超过10万人,持有效工作许可在穗长期工作的外国人超过1.6万人。
与功成名就的Henry H.Radamso不同,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院长高民第一次来到广州的时候还是一名在读博士生。“(当时)第一感觉就是好荒凉好偏。”作为第一批“拓荒者”,高民想起2007年第一次来南沙的场景依旧印象深刻——无超市、无的士、无巴士,他和同事笑称这是个“三无地区”。
尽管当时的高民作为年轻人看到这场面,心里难免泛起嘀咕。但在老师们的带动下,他心里还是“觉得自己可以在这里做很多事情,希望能在这里一展抱负”,事实证明,高民做到了。
14年过去,他从港科大的毕业生成长为霍英东研究院科研工作的“领头羊”,霍英东研究院也已成为广州重要的产学研基地和科技创新平台,汇聚了200余名高端研发人员,累计获得各类科研项目近800项,为200多家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关键技术研发,孵化84个青年创新创业项目,其中港澳台团队25个。
近年来,广州通过实施产业领军人才集聚工程、高层次人才支持项目等各行业领域的人才项目30多个,累计遴选产业领军团队80个、产业领军人才471人、产业高端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近12000人。人才的集聚又育成了广州产学研的累累硕果:全球首台31英寸喷墨打印柔性显示样机、全国首款视觉数字全自动口罩机、全球首个智慧地铁示范站……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广州“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排名已经由2015年的全球第25位跃升至第15位。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中,广州获奖22项,占全省61.11%。这一成绩的取得,正是广州近年来把人才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动力的最好印证。
如今,广州拥有大湾区内超过55%的高校、超过49%的国家重点实验室,63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重大平台载体已成为吸引和涵养人才的最佳沃土。
宜业宜居心归羊城
“感谢你们,解决了企业的后顾之忧,让企业留得住人才,也让人才能安心工作,这是我们企业扎根发展最关心的问题!”今年4月,广州诺诚健华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路显锋专程来到九佛街道办事处送上锦旗表示感谢。
原来,诺诚健华所在的国际生物医药创新园区,由于正处于开发建设之中,配套设施还不完善,缺少公交路线,从园区走到最近的新南地铁站要步行20分钟,企业员工出行很不方便。九佛街道第一时间协调解决,组织公交公司与园区企业举行面对面座谈会,开通了地铁和园区之间的交通接驳循环巴士。
“孩子上学、老人看病是备受关注的问题。”海珠区投资促进局梁伟强是一名企业“首席服务官”,在为企业服务的过程中,他们发现引进的重点产业人才都非常关注这两个问题。
2021年10月,黄埔启用粤港澳大湾区首个海归之家。
以人才需求为导向,广州市海珠区打造了首席人才服务官体系,以教育、医疗、安居服务为试点,“关注不打扰,有事立即办”,为人才提供有温度、个性化、全流程的服务。以全市首创的“梦想·家”人才安居服务计划为例,海珠区以“线下牵线、线上搭桥、个性订制”为解决方案,累计为202家企业解决人才安居房3809套,惠及4373人。同时,为产业人才入住公寓提供8~9折优惠。
“我们希望让这些企业人才减少在琐事上耗费的精力,从而更好地将时间投入到企业的工作中。”梁伟强说。前不久,2021年(第五届)全国人才工作创新案例征集评选活动结果揭晓,广州市海珠区首创的首席人才服务体系荣获最佳案例奖。
而南沙区的宜业宜居环境变化明显。十几年前,作为南沙区重要科创平台的霍英东研究院曾遭遇招人留人的“大难题”。“最早的时候,从港科大派来约十几个骨干,如果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可能干几年就申请回港科大本部了。”高民说。而现在的南沙,拥有一流的科研平台,适宜的房价,不断改善的基础教育条件,正在建设的优质医院……宜业宜居的优势愈发明显,人才的归属感也越来越强。“近几年,不少同事将自己的合同从香港转到了广州。”高民发现这样的变化非常明显。
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安居补贴,建设2.5万套人才公寓;对博士和博士后人才以竞价方式获取中小客车指标给予补贴……针对人才最关心的需求,广州各部门凝心聚力重点突破,逐一解决问题,全方位优化服务保障,为人才营造宽松、贴心的工作生活环境,解决人才后顾之忧。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今天的广州,正乘湾区春风而起,加快聚集八方英才,不断激发社会活力,为广州高质量发展开创新局源源不断注入人才“活水”,贡献更多智慧力量。
数说人才
广州在校本专科大学生数量达130.7万人,居全国之首。
全市大专以上学历人才资源总量510万人,每年城市人口净流入50万人,近三年来共办理各类人才入户超30万人次。
在穗工作的“两院”院士和发达国家院士120人,近5年内增长73%。
目前,广州已建成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44个,吸引600余个团队、3000多名港澳青年落户。
全市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工作站113个、博士工作站72个、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65家。
近年来,广州通过实施产业领军人才集聚工程、高层次人才支持项目等各行业领域的人才项目30多个,累计遴选产业领军团队80个、产业领军人才471人、产业高端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近12000人。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徐雯雯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李波、杨耀烨
热门
联系我们:52 78 229 @qq.com
版权所有 重播新闻网 www.zhongboxinwen.com 豫ICP备17019456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