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暗里,视障朋友才是我的引路人。”在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的“换个角度‘看’世界”非视觉项目共融工作坊中,健全人士唯唯戴上眼罩,在国内首位视障化妆师肖佳的引导下,以触摸和聆听的方式参观了展览。摘下眼罩后,唯唯不由如此感叹。
“因为认知的局限,我们把所有视障朋友都当作‘帮扶对象’,有些偏颇。” 项目发起人吕慧莹说,“有的视障朋友非常强大,他们不但不需要帮助,甚至能够帮助我们。”
世界存在多样性,而不同的群体中,也同样存在多样性。“了解多样性,不才是‘博物’的真正含义?” 吕慧莹如此说道。
开幕式上发起《公共文化机构无障碍倡议》
所有特需人士都是公共空间无障碍的受惠者
2021年10月15日是第38个“国际盲人日”。据中国残联数据,目前中国视障群体超过1800万,人数位居全球第一,但他们却鲜少出现在公共文化空间。
“虽然公共交通及智能设备无障碍化已成趋势,视障人士的活动范围得以扩大,但参观博物馆这一项看似平常的活动,对于他们而言依然是奢侈的。” 吕慧莹说,这一次参加工作坊的,就有第一次走进博物馆的视障朋友。
观众体验模拟龙卷风生成过程的交互装置
在她看来,有时候并不是视障朋友不具有“走出去”的能力,而是部分公众对视障群体的约定俗成的认知,阻碍了他们的脚步,甚至令他们产生自己“走不出去”的错觉:“这些误解与偏见就包括了‘看不到就应该好好待在家里’‘视障还看什么展览’,甚至还有‘看不到会给别人带来麻烦’。”
不仅仅是视障人士融入社会的脚步被阻碍。更多特需人士因为自身生理状况带来的不便,也经常被阻挡在外。这些特需人士包括行动不便的长者、孕妇、肢体残障人士、心智障碍人士……“他们都应该是公共空间无障碍的受惠者。” 吕慧莹说。
强调设置盲文展品说明书的必要性
这正是正佳自然博物馆在10月11日的开幕式上发起《公共文化机构无障碍倡议》的主要原因。广东省无障碍促进会会长麦思明先生进行了接力回应,本土视障咖啡师陈柳晓、国内首位视障化妆师暨非视觉美学推广者肖佳、广东本土首位视障研究生及无障碍推广践行者张倩昕通过分享各自的故事,展现视障个体走得比个别社会认知更前沿的积极一面,鼓励视障伙伴融入社会、“看”到更大的世界,同时让观众了解到视障人士与健全人士一样有参与文化生活的正常需求。
肖佳触摸三叶虫
记者了解到,该项目不仅仅支持视障朋友参与到参观中,也支持他们参与到项目的执行中。自4月起,博物馆方面开始主动与公益机构接触,推进项目与视障社群的共建工作,不同的视障朋友参与其中,从他们的视角提出参观的需求和建议。
经过改造后,在展馆内,博物馆提供了蜥脚类恐龙大腿骨化石、恐龙胃石等生痕化石以及叠层石等岩石样本等可以触摸的展品,增强观众的触感体验,零距离地感受地球历史的沧桑变化,并逐步增添语音讲解提示、可触摸装置等实体改造。
记者看到,每一件展品前都有一块刻着盲文的小金属片。吕慧莹告诉记者,虽然视障朋友们认为智能化工具已经能够支持到自己的日常生活需求,也能支持自己看展,不一定需要配置盲文的展品说明书,但博物馆还是强调设置盲文展品说明书的必要性:“除了支持盲文的普及和运用外,我们更想以此作为展现我们传播无障碍理念的一种决心。”
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林琳、莫伟浓通讯员穗残宣
热门
联系我们:52 78 229 @qq.com
版权所有 重播新闻网 www.zhongboxinwen.com 豫ICP备17019456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