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苦练+巧练 不断提升运动员竞技能力

2021-09-03 11:14:20    来源:河北新闻网    

东京残奥会举重项目比赛已经全部结束,河北省参赛的4名运动员收获了3金1银,每名运动员都有奖牌入账,其中郭玲玲在夺冠的同时刷新了由自己保持的世界纪录;游泳项目比赛也将于9月3日结束,截至9月2日,河北省参赛的3名运动员已收获2金2银1铜,并多次打破世界纪录。

本届残奥会之前,河北省举重项目仅在2012年伦敦残奥会上获得一枚铜牌,游泳项目从未有奖牌入账。本届残奥会,这两个项目的河北省参赛运动员又都是首次跻身残奥会赛场。河北省残疾人举重、游泳两个项目的残奥会成绩,是如何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实现重大突破的呢?

注重选材,发现更多好苗子

“运动员在赛场上的成功,首先在于选材。如果选材没选好,运动员有可能达到高水平,但到不了顶尖水平。”省残疾人举重队教练孙晓刚一语道破关键所在。

本届残奥会,河北首金获得者郭玲玲的条件就很突出。来自邯郸磁县农村的郭玲玲,因患小儿麻痹落下残疾,只能依靠轮椅和双拐支撑身体。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接触到举重运动后,有人将她推荐给孙晓刚。

“我一眼就看出她肩宽背厚,手也大,是块练举重的料。”孙晓刚说,接着他又让当时21岁的郭玲玲试举,她第一次就举起了40公斤的重量。对一名刚接触举重项目的残疾人来说,这一成绩着实令人刮目相看。果然,2011年,在练习举重仅10个月后,郭玲玲就在第八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举重女子40公斤级的比赛中获得了铜牌。

正是认识到选材的重要性,近些年来,省残联不断夯实选材基础,多次组织大规模集中选材,先由各市、县残联深入社区、农村调查摸底,然后由省各残疾人项目运动队教练、残联工作人员等组成运动员选拔团队深入各市、县精心选拔有潜力的好“苗子”。仅2012年,省残联运动员选拔团队就走遍了全省各市,选拔有潜质的残疾人青少年2万余人。本届残奥会游泳项目已夺得2金1银、三破世界纪录的马佳,夺得银牌并破世界纪录的王欣怡,夺得铜牌的刘凤岐,以及举重项目夺得金牌的闫盼盼和齐勇凯,就是在大规模选材中被发现的。

此外,省残联还利用省、市残疾人运动会和单项锦标赛、训练营等契机,拓宽选材面;根据各地推荐情况,随时到各地开展常态化选拔。

为了让更多残疾人了解残疾人体育运动项目,了解残疾人体育运动的意义和价值,省残联注意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宣传力度。省残疾人举重队运动员郑飞飞的父母,就是通过各级残联的宣传接触、了解残疾人举重运动后,主动带着孩子找到孙晓刚的。本届残奥会,郑飞飞在女子86公斤级比赛中以139公斤的成绩收获了一枚银牌。

初选出来的残疾人青少年要经过集中试训,试训合格才能进入省各残疾人项目运动队。“试训的大概二三百人,进入省残疾人游泳队的大概十几人,最后留队的就只有几个。”省残疾人游泳队教练刘振斋坦言,河北省的选材有组织、有计划,基数大、优中选优,所以成材率比较高。

为了人尽其才,初选项目试训不合适的,还有机会转训其他项目。马佳最开始试训的是门球项目,后改练游泳。“幸亏有转训机制,不然,我们就错过了一个游泳的好苗子。”刘振斋说。

苦练+巧练,不断提升运动员竞技能力

选好苗子,更要培养训练好。训练中,既需要顽强拼搏,又需要科学方法。

每天一早到训练场,两个小时的体能训练,五六千米的泳池训练……这基本是省残疾人游泳队运动员每天的“必修课”,刚进队的运动员一天下来往往累得不想动弹。

“刚开始做蹲跳训练时,十圈起步,训练完走路腿都直打哆嗦。”曾经的训练经历,马佳记忆犹新。她坦言,当时才十几岁的她常晚上躲在被子里哭,哭到睡着,第二天又咬着牙走进训练场。

“也知道运动员哭过鼻子,甚至想过放弃,但这是体育训练必经的过程,必须迈过这一关,坚持不懈。”刘振斋说,严格训练的同时,教练们也注意疏导队员的情绪,在生活方面尽量照顾周全点。

严格管理才能提升战斗力。“我们的队伍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并实行严格管理,就像一支‘作战部队’,长此以往,就形成了很强的战斗力、凝聚力。”刘振斋坦言,训练中,队员们相互鼓励、相互协作、相互帮助,也得以携手并进。

坚持不懈、顽强拼搏不但提升了运动员的训练水平、竞技能力,而且磨炼了他们的意志。本届残奥会前,马佳、王欣怡、刘凤岐跟随国家队在浙江进行了长达2年的备战,赛前回到北京后出现了肠胃不适,直到比赛时还没痊愈。尽管如此,他们还是每天照常完成训练计划,拼尽全力,最后终于站上了领奖台。

举重项目枯燥而艰辛,且训练周期长,从开始训练到出成绩,条件好的运动员最快也要六七年。郭玲玲说,她一天要试举上百次,一天举起的重量加起来就有七八千公斤。

可只要教练安排了训练计划,没有一个队员偷懒。“都不用嘱咐,他们每天主动完成训练任务,甚至还自己加量。”孙晓刚坦言,队员们的拼搏精神让他很感动。“其实我很敬佩他们,敬佩他们那股超越自我、奋发图强的拼劲儿、韧劲儿。”

体能是基础,技术是关键。举重运动员从40多公斤举到100多公斤,通过专业训练能得到较快提升,可到了一定水平就会遭遇“高原现象”,再提升两三公斤都非常难。为更有针对性地提升训练水平,省残疾人举重队实施“一人一策”,根据每个运动员的特点制定训练方案。

孙晓刚是举重运动员出身,有长达十几年的执教经历。为更好地指导队员,他利用到国家残疾人举重队集训的机会如饥似渴地学习,向高水平教练讨教最新的科学训练方法,并且注重钻研,结合队员实际情况,在实践中不断总结、调整。

为提升训练科学性,刘振斋根据训练周期特点划分间歇训练、持续训练和模拟训练等不同模式,并根据不同时段的训练需求进行调整。此外,针对不同队员的身体情况和特点不断丰富训练方法,肢体残疾运动员需要增强身体支撑能力,就在其身上绑上杠铃片或者通过拖水袋等增加负荷;对平衡感稍差运动员,则要求他们头顶水杯训练以增强身体平衡性……

每一场比赛后,刘振斋还会和队员一起认真研究比赛录像,分析对手的特点,找出队员的不足。“像马佳,在这次女子50米自由泳S11级比赛重赛前,我仔细研究了首场比赛的录像,针对她出水慢、发力晚的特点,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训练,使她重赛的成绩又有提高。”他说。

[责任编辑:h001]

资讯播报

联系我们:434 921 46@qq.com

版权所有 重播新闻网 www.zhongboxinwen.com 豫ICP备200237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