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得先请左邻右舍排队挪车”“小区周边道路被停车塞成‘一线天’”“办事10分钟,停车1小时”……今年全国两会上,“大力解决停车难问题”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但记者在南京、苏州、沈阳等地见到,当前不少市民仍深受“停车难”之苦。
“停车难”到底有多难?为啥这么难?如何不再难?记者就此展开调查。
城市停车难!难!难!
城市商圈停车难。苏州观前街是一条知名商业步行街,记者在这里的塔倪巷路面停车场看到,中午时分几十个车位已经停满。“这里从早到晚都是高峰。特别是周五到周日,汽车、电动车全堵上了。”管理员柯师傅说,很多人开车在附近来回兜圈子,就是停不进来。这种情况在上海“新天地”商圈等处也很普遍。
老旧小区停车难。菱角市小区是南京市秦淮区的一处老旧小区。居民谭永光告诉记者,到晚上下班高峰期,小区停车基本靠“抢”。记者在该小区见到,楼间距不过十多米,单元门外除去绿化带,路面仅2米多宽,但每个单元楼门口都停满了车,居民想推个童车通行都难。且该小区入口窄又没有物业管理,车子经常有碰擦。“到早上上班,得挨个打电话请邻居挪车才能把自家车开出来。”
市民张娟家住沈阳市和平区民富小区,该小区建于上世纪90年代,车位特别紧张。记者在该小区周边看到,几条并不宽敞的马路路面上,不仅规划停车位早被停满,非车位空地也被见缝插满了“车”。
出门办事停车难。记者在海口市政府发现,由于地面停车位满员或停车指示不明显等原因,驾车前往办事的民众很难在地面找到停车位。还有民众因嫌地下停车场远,将车子停在消防通道或进出车道,导致办公区内部堵车。
“办事10分钟,停车1小时。”一位市民告诉记者,这是他的真实遭遇。“找个车位太难了,着急的时候,真耽误事。”
此类情况并非仅在海口一地。记者在联系某市住建部门采访停车难问题时,该部门工作人员叮嘱记者:“你们最好别开车来,停车太难。”
堵点多导致治理难
——停车泊位缺口大。据统计,目前我国汽车保有量已突破2.4亿辆,仍以每年约10%的速度增长。第三方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我国停车泊位理论需求为3.12亿个,但实际仅有约9233万个,缺口较大。据苏州公安部门统计,仅姑苏区停车泊位目前缺口就有10万多个,缺口率近40%。在南京,截至2018年底,该市机动车保有量达268万辆,而全市停车泊位总量仅有约152万个。
——老旧小区改造难。张娟告诉记者,她居住的民富小区因建设规划较早,停车位预留空间极少,小区周边也缺乏可用于停车场改建的储备土地。虽然这几年小区里新划了一些停车位,但仍无法满足居民需求。
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院长郭继孚表示,增加停车位需要空间,而这些空间恰恰是老旧小区最匮乏的资源。
减少绿化、拓宽道路、建设立体车库……老旧小区改造中,有关部门为增加停车位可谓绞尽脑汁,但仍有很多小区因缺乏空间无法实施。“只能见缝插针。”苏州市城市管理局市政管理处处长薄建新说。
——资源利用效率低。“市民白天上班,小区车位就闲置了,但小区附近来办事的人却没处停车。”南京市江宁区城管局停车办负责人韩志祥说,学校、商场的车库也面临类似的问题。上班时小区及周边停车位基本闲置,而下班时机关、企事业单位、公共服务部门的停车设施基本闲置,资源利用效率低。
——个人利益冲突多。北京市民王女士表示,她居住的清河毛纺厂小区大部分车位被老业主私打地锁占据,甚至有人私占多个车位。且部分老业主抵制物业重新划分停车位,导致小区居民矛盾重重。
“增、改、智、衡” 四策合力打通停车堵点
记者走访发现,多地正积极尝试通过新建停车位、改造老旧小区、提倡错时共享、控制私家车出行等办法化解停车难。专家建议,应积极探索科技支撑、公众参与的有效方式,真正形成共建共治的局面,打通治理堵点。
停车泊位增供方面,多地以2020年底为限出台计划:南京计划从2018年至2020年在主城区新增4.5万个停车位;同一时期,苏州计划在市区每年年均新增停车泊位1万个以上,让机动车位与机动车拥有量之比达到1.2∶1至1.5∶1;合肥计划在2020年新增停车位22800个。爱泊车创始人闫军还建议,应大力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新建停车位。
小区改造方面,不久前,国务院办公厅发文指导全面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工作,改造或建设小区及周边停车库(场)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与目标。南京还在部分小区探索,由社区协调物业成立自治管理委员会,取缔居民私自占用公共空间,将小区周边道路泊位纳入小区车位管理,最大限度解决小区停车需求。
在提升泊车资源使用效率方面,沈阳等多地尝试开展在热点区域临时泊位分时收费,用价格杠杆提高停车位周转率。记者了解到,2019年11月,南京市智慧停车管理数据平台已上线运行,2020年8月底将形成主城和郊区(园)数据“一张网”。
另外,记者了解到,南京市江宁区尝试用共享车位方式缓解小区停车难。南京市城管局停车管理处处长叶彬告诉记者,共享停车位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但若想要推广,在安全保障等方面的制度设计仍需完善。
薄建新表示,苏州也将把停车设施资源纳入智慧城市建设,强化停车治理的科技支撑。
东南大学交通法治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顾大松提醒,治理“停车难”要避免陷入“机动车本位”。应综合考虑均衡多种出行工具,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从规划与规范层面,协调好公共交通与自驾人之间的利益平衡,并为步行者、骑行者和驾驶人公平合理地分配空间、路权。(记者 杨绍功 郑生竹)
联系我们:434 921 46@qq.com
版权所有 重播新闻网 www.zhongboxi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