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为什么捂着耳朵呢?”“它好像有点不高兴啊?”在中关村第一小学,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声、欢笑声回荡在校园。他们面前有一只憨态可掬的“大熊猫”,它的两只“手”高高举起捂住耳朵,表情显得有些无助。
“‘大熊猫’在为噪声而烦恼呢!”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研究员张志博一边解释,一边指着“大熊猫”的眼睛。此时,熊猫眼睛上两排硕大的阿拉伯数字不断变化着,提醒观众现场环境的噪声值。
4月28日是“国际噪声关注日”,作为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创作的科普艺术作品,这个“捂耳朵的熊猫”的问世旨在增强人们对噪声及危害的重视,提升噪声防治水平。
受之于耳但损害不止于耳
1996年,美国的听力与交流中心(前身是听力障碍联盟)将4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三定为首个噪声宣传日。逐渐的,这个日子成为全球关注噪声及个人健康的“国际噪声关注日”。
每天,人们都会听到来自自然和人类社会中的各种声音,有些动听,有些嘈杂。在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研究员隋富生看来,噪声的概念就是“我们不需要的声音”。当我们正在睡觉时,即使再悦耳动听的钢琴声也是“噪声”。
隋富生指出,根据最新的《噪声污染防治法》,噪声主要分为四类:建筑施工噪声、道路交通噪声、工业噪声以及社会生活噪声。“道路交通噪声是城市市民遭受的最主要的噪声来源。”
噪声受之于耳,但损害不止于耳。
听力损失程度与音量和暴露时长相关。依据相关标准,每增加3分贝,允许的暴露时间将减少一半。当噪声级达到140分贝时,无论暴露时间多短,均会产生(永久性)听力损害。
除了听力,当人暴露在噪声环境中时,健康也会受到威胁。相关研究表明,噪声对心血管、胃肠道、心理健康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对儿童而言,噪声对听力、语言习得、阅读和学习技能以及社交互动等方面存在难以察觉的深远影响。
防治技术需定制
隋富生告诉《中国科学报》,噪声不可避免,需要想办法降噪去噪。
声音各有不同,源于声音就有频谱,这也使得噪声控制的对象具有很强针对性。“噪声控制需要量身定做,要根据频谱的特征、声学结构等,应用声学材料或其他手段、措施进行控制。”隋富生说。
中国科学院噪声与振动重点实验室在降噪去噪方面做了诸多工作。以轨道交通为例,在缓解城市地面交通压力的同时,车辆、隧道、轮轨、弯道啸叫等加剧了噪声振动。该实验室设计了消声器、道床综合减振系统、防钢轨“波磨”的动力吸振器等减噪产品,制定减振方案,并在北京的相关项目中得到应用。
此外,对吹风机、小型吸尘器等日常用品进行改善的技术,看似“微小”却十分重要。“我们进行了一些技术改进,使其降低三五分贝,就明显有舒适感,这些看似简单的改变,可能会给整个行业带来颠覆性变化。”隋富生说。
除了技术改进,立法和行业推动也很关键。
以当前“摩托车炸街”带来的噪声问题为例,上海就出台了“闯禁令”严打“摩托车炸街”。“技术并不难,装上消声器即可,关键需要强制执行行业标准。”隋富生说,此外,根据噪声的传播过程,可以从控制噪声源、阻断传播途径等方面降噪。
关键是提高意识
几乎所有职业都会受到噪声的危害,在隋富生看来,减少噪声伤害更关键的是提高防范意识。
张志博告诉《中国科学报》,开展关注噪声主题的科普活动,就是从孩子抓起,提倡重视噪声及其所带来的持续性危害,做好必要的防护。
“噪声并不是一件小事。”隋富生说,从政府到行业再到每个人都应该重视,推动加快研发相关技术和采取应对措施。
研发新技术需要更多人才,然而,声学设计与振动控制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缺乏。声学只是物理学的二级学科,但噪声问题包罗万象。隋富生表示,希望更多人进入这个行业。他还呼吁,每个人都不要成为噪声的源头和散播者,在公共场合尽量创造安静环境。韩扬眉
热门
联系我们:434 921 46@qq.com
版权所有 重播新闻网 www.zhongboxinwen.com 豫ICP备200237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