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4月21日电 (申佳平)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今日召开的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新闻发言人赵辰昕介绍,国家发改委近日联合20个部门印发《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以下简称《国家标准2021》),明确了现阶段国家提供基本公共服务项目的基础标准。目前,该标准已经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各级政府履行基本公共服务职责和人民享有相应权利的重要依据。这是以标准化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举措。
“七有”“两保障” 表述体现人民视角
赵辰昕介绍,《国家标准2021》涵盖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七有”,以及优军服务保障、文化服务保障“两个保障”,共9个方面、22大类、80个服务项目。每个项目均明确了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标准、支出责任和牵头负责单位。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日前就《国家标准2021》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与《“十三五”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清单》相比,《国家标准2021》服务项目数量基本持平,最主要的调整是以服务对象作为分类标准,统筹考虑优军服务和文体保障,分9个方面对基本公共服务项目进行了重新梳理,规范了项目名称,对部分内容进行了合并、拆分和完善,并按服务领域对服务项目顺序作了重新安排。
同时,《国家标准2021》是国家对公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承诺清单,主要是让我国公民了解现阶段能够享受哪些服务、什么水平的服务。因此,服务内容的表述方式上主要体现人民视角,对“十三五”基本公共服务清单中一些属于部门工作目标或具体工作方式的表述进行了调整。
地方政府心中有数兜牢民生底线
第一,有利于保障和改善基本民生。
“制定出台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是我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次重大制度创新,应该说这项标准由多部门联合制定,意义非常重大。”赵辰昕具体指出,《国家标准2021》明确了现阶段各级政府必须予以保障的基本公共服务项目范围和底线标准,可以让地方政府对现阶段保障基本民生“重点要保什么”“保到什么程度”做到心中有数,有利于引导各地对照中央要求,查缺补漏,优化资源配置,把有限的财力用到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领域、用到人民群众生活当中最关键的环节,兜牢民生底线,保障基本生活。
第二,有利于推动发展成果全民共享。
《国家标准2021》是健全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的基础标准,为各行业主管部门完善本领域的相关服务标准规范、各地确定本地区的实施标准、基层服务机构实行标准化服务流程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有利于推动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供给,逐步实现全体公民无论身在何处都能够公平可及地获得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第三,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制定出台《国家标准2021》,明确基本公共服务的底线标准,是国家向人民群众作出的庄严承诺,是健全完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基础性工作,有利于推动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更加成熟定型,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应有尽有”“承诺必达” 原则上每5年统一调整
赵辰昕介绍,《国家标准2021》对服务项目的确定,在统筹考虑需求与可能平衡的基础上,主要依据“应有尽有”“承诺必达”两个基本原则。
一是应有尽有,即凡是党中央、国务院文件明确的,我国公民应该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应入尽入,原则上做到全覆盖、不漏项,并进一步细化了服务标准。
二是承诺必达,《国家标准2021》是国家向公民做出的硬承诺,所列服务项目必须在现阶段已基本落实到位,略有差距的,将作为今后五年各级政府补短板的重点方向,逐步填平补齐。
“基本公共服务和非基本公共服务是有界限和范围的,这个界限和范围受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国家财政保障能力,以及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等因素的影响,所以这就需要在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生活需要与国家财政保障能力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赵辰昕在发布会上指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财政承受能力的变化,以及人民生活需要的变化,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以及基本公共服务和非基本公共服务的界限,确实有必要调整。
他透露,原则上每五年结合基本公共服务相关规划编制,在全面评价评估的基础之上,对标准进行集中调整。与此同时结合重大政策出台和规划中期评估等,适时就个别领域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和标准进行动态有序调整。
“下一步,各个地方还会需要根据国家标准和本地实际情况,研究提出地方具体的实施标准,以此来确保各地的基本公共服务能够真正落实落地,把最适合人民群众的服务送到老百姓的身边。”赵辰昕说。
热门
联系我们:434 921 46@qq.com
版权所有 重播新闻网 www.zhongboxinwen.com 豫ICP备200237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