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是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在世界科技发展大潮的冲击中形成的,中关村人自然就有很深的改革创新的烙印。”
“开拓创新,责任担当。当遇到‘卡脖子’问题的时候,我认为我们中关村人应该有责任和担当。”
“中关村每一代成功的企业家,都有一些共同的特性,他们不甘平凡,敢为人先,每一位企业家背后都是一个非常鲜活的故事。”
【资料图】
他们是中关村先行先试的
“探路者”
他们是一砖一瓦打基础的
“拓荒者”
他们是历尽千帆初心不改的
“坚守者”
他们是奋楫扬帆时代潮头的
“弄潮者”
5月19日晚
他们在格致论道·中关村
回望历史 展望未来
作为中关村论坛的配套活动,格致论道·中关村演讲主题活动在未来剧院举行,活动由北京市海淀区科学技术协会主办。论坛中,5位扎根在中关村这片创新沃土上的“弄潮者”通过主题演讲的方式,讲述他们改革创新、开拓创业、教书育人的动人故事,展现“中关村精神”的深刻内涵。
四十五年中关村,永远走在创新路上
“从落后的小村落,到改革创新的‘金名片’,中关村历经45年的风雨洗礼,成为令世界瞩目的创新园区。在它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一代又一代建设者的保驾护航……”随着北京市原副市长胡昭广的演讲开始,一幅关于中关村辉煌成长历程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
在讲述中,作为中关村科技园区最初规划者与建设者之一,胡昭广把握时代机遇,严把发展方向,见证了中关村从无到有的辉煌岁月,他也在舞台上,将自己与中关村相识相伴的感人故事进行了分享。
1988年3月,胡昭广阅读了《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发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调查报告》。这份报告很详细地介绍了当时中关村所发生的一切,中关村初创科技企业“以市场为导向、技术为依托、技工贸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充满了活力。“我读了以后,感觉这对推动我们科技发展、推动科技转化为生产力、产品进入市场极为重要。”胡昭广说。
历史的长河奔腾不息,中关村也用实力,创造了辉煌的成就。胡昭广在演讲中表示,“中关村的45年,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一个缩影。在这条改革的路上,我们每个人大概只是一块一块小小的铺路石,正因为有了这许许多多的‘铺路石’,历史的车轮才会碾过一个个高光的节点,创造出一个又一个新的‘里程碑’。面向未来,希望我们中关村人能够紧紧把握世界科技创新的发展趋势,能够抓住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重大机遇,脚踏实地,为国家的创新驱动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9年前中国互联网,从海淀出发走向世界
如今互联网的根基,持续在中关村筑牢
1994年4月20日,由中国科学院主持,联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共同实施的世界银行贷款项目“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NCFC)”工程通过美国Sprint公司连入Internet的64K国际专线开通,首次实现了中国与Internet的全功能连接。当时的中国连接点,就在海淀区中关村南四街4号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2号楼。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渗透进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它如同一棵大树,繁茂的枝丫不断生长、分支,延伸至各个领域之中,而这棵大树的茁壮生长离不开深埋在地下的‘根’。域名系统作为在互联网中解决网上机器命名的系统,正如大树的根基,为每一根‘树枝’命名。”互联网域名系统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毛伟将中国互联网如何在中关村开启的故事娓娓道来。
互联网域名系统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是一家坐落于海淀区中关村南四街的机构,深耕于互联网域名、IP地址等互联网关键基础资源技术领域。毛伟和同事们的工作,正是筑牢中国互联网之“根”。“网络强国不能只有模式创新、商业创新,更需要技术创新,尤其是底层技术的创新,底层技术发展了才能支撑互联网上层丰富多彩的应用,中国需要筑牢自己的网络根基。”毛伟分享说。
石墨烯,创新进行时
自古以来,人类文明的进步都是以材料的发展为标志的,从石器时代,到青铜器与铁器时代,如今正处于跨入人工合成材料的新时代。石墨烯作为最有研发潜力、最具研究价值的未来新材料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引领着我国新材料的发展方向。
北京石墨烯技术研究院院长王旭东在演讲中介绍了作为科技强区,海淀创立石墨烯研究所的初心。“石墨烯是目前已知最薄、强度最大、导电导热性能最好的一种新型纳米材料,我们团队自主研发的新型石墨烯热管理材料,让石墨烯纺织物柔性发热材料拥有出色热传导性能的同时,还兼具普通布料所具备的耐水洗、柔软、轻薄舒适和耐用等优势,能够反复水洗、揉搓和剪裁而不影响功效。”王旭东说。
随后他在现场分享了团队的创新产品在多个领域中的应用,“比如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应用了石墨烯柔性发热织物材料的云转播背包,可以产生50℃的温升,并配备低温电池,保证在冬奥赛场-20℃乃至更低温环境下云转播设备的正常运转和有效续航。”他表示,未来石墨烯一定会为世界创造更大的价值。
擦亮海淀区的“金名片”用教育解放心灵
教育是国之大计,也是海淀区的“金名片”。未来之花的绽放,不仅需要肥沃的土壤,还需要园丁夜以继日的陪伴与浇灌。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联合学校总校常务副校长周建华,以坚定的初心、饱满的热情在教育领域耕耘数十载。他在演讲中指出,教育并非一味地加码,有时为学生“解绑”往往会激发出他们更强的创造能力。
“一段时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至少有‘五条绳索’捆绑着学生,比如功利主义、科学主义、训练主义等。”演讲中,周建华分析了他从教多年的经历中,发现的种种问题与矛盾,“当下,在‘双减’背景下,是让教育真正回归学校、让学校真正回归育人、让学生真正回归成长的时候了。”周建华说。于是,周建华秉持这样的教育理念,将学校打造成学生成长的自由平台。他在教书育人的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和思考,为家长朋友与教育工作者带来了巨大的启发。
格物无涯,育人有道
培养“大科学”时代的创新人才
“最原始的好奇心,是驱动我们探索物理现象最直接的驱动力。物理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有。譬如说,探寻激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就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和未来意义。”来自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的副院长彭良友分享着自己对于物理学的理解。
创新是中关村的重要精神,当下如何把握时代机遇的关键,聚焦在了创新人才的培养之上。然而,在近三四百年的学科发展中,中国人的名字却鲜少出现在物理学史册之上。意识到这一点的彭良友,结合自己十余年在北京大学教书育人的经验,分享了自己为何不将学生框定在“物理学家”这一职业中,而是着力于培养自由有朝气的国家栋梁的初心,“我会鼓励学生从从小问题、真问题入手,做有品位、经得起时间和实践考验的研究。当科学家变成一种职业,有时会急于求成,这是大忌。只要我们深耕、从不放弃对于‘小问题’ 的刨根问底,就能拥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慧眼。”
“创业初心”“教育之道”
在思想碰撞中收获真知
除主题演讲外,本次活动还特别策划了以“创业之心”“教育之道”为主题的圆桌对谈。作为演讲嘉宾的科学家和教育家们,围绕“创业成功的核心要素是什么”“我国应该着重培养哪些方面的人才”等问题进行探讨,实现先锋思想的碰撞与交流,嘉宾们精炼而深刻的总结与分享,获得了现场阵阵掌声。
中关村论坛是中国面向全球科技创新交流合作的国家级平台,以“创新与发展”为永久主题,自2007年起,历经十余年发展,中关村论坛已成为全球性、综合性、开放性的科技创新高端国际论坛。“格致论道”是中国科学院全力推出的科学文化讲坛。本场活动是格致论道讲坛与中关村论坛的首次携手,由北京市海淀区科学技术协会主办,旨在进一步展现中关村科技、教育领域的人物风采,凸显中关村精神和文化内涵。
更多活动精彩内容
可以在央视频客户端查看直播回放
潮起潮落
唯拼搏者勇立潮头
看中关村人
正奋楫扬帆 勇毅前行
记者:郭思岐
编辑:陈乃禾
推荐 ·阅读
·
·
·
·
热门
联系我们:435 226 40 @qq.com
版权所有 重播新闻网 www.zhongboxinwen.com 京ICP备2022022245号-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