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者之歌|为乡村振兴注入科技动力

2022-04-30 05:44:34    来源:河北新闻网    

为乡村振兴注入科技动力

——记全国工人先锋号、河北农业大学李保国山区开发与林果产业创新团队

编者按

劳动开创未来,奋斗成就梦想。

在全世界劳动者的共同节日“五一”国际劳动节即将到来之际,我省又一批劳动者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奖章,全国工人先锋号,河北大工匠,河北工匠等荣誉。他们跃动在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科研一线;他们勤学苦练、深入钻研,勇于创新、敢为人先;他们的品质在时代的发展中不断焕发新光彩。

即日起,河北日报开设《劳动者之歌》专栏,报道其中几位杰出代表,讲述他们奋斗追梦的故事。

“你走了6年了,每年不同时节亲人们以多种形式纪念你,今天上午和你聊会儿天,晚上又上山和你说会儿话,拍了两张夜景与你共享,树也很有灵性,今天苹果花开了,它们也想你了……”

4月10日晚,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研究员、李保国的妻子郭素萍在微信朋友圈里诉说着对丈夫的思念。

6年前的4月10日凌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因病去世。他生前矢志于太行山区生态治理和群众脱贫奔小康,35年如一日扎根太行山,用科技之手点石成金,让140万亩荒山披绿,带领10余万农民脱贫致富。

李保国去世后,以郭素萍为带头人的河北农业大学李保国山区开发与林果产业创新团队,传承“李保国精神”,在“李保国太行山区精准扶贫模式”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科技动力。2016年以来,先后在河北、新疆、湖北等14个省、自治区的370余个市县培训农民5万余人次,新建基地10个,受益面积260余万亩,累计新增产值12亿元。今年,河北农业大学李保国山区开发与林果产业创新团队被授予全国工人先锋号称号。

河北农业大学李保国山区开发与林果产业创新团队带头人郭素萍(右二)在为果农做农技指导。(本报资料片) 河北日报记者潘文静摄

科技创新,打造特色经济林产业发展新引擎

4月22日,临城县赵庄乡东沟村新改造的百亩核桃园里,小小的核桃已挂上枝头。正在树下施肥的果农脸上绽放着笑容,再过两年,这些核桃树就能丰产,家里又会增加一笔收入。

这里曾经是一片核桃低产劣质园,品种混杂,且多数是实生核桃树,栽植多年还不结果。去年春天,李保国山区开发与林果产业创新团队通过高接换优技术,将这些核桃树改接为结果早、丰产性好、品质好、售价高的“绿岭”核桃新品种,帮果农们实现丰产丰收。

李保国山区开发与林果产业创新团队成员、河北农业大学教授齐国辉是这一项目的主要负责人。从去年春天到现在,她多次到现场向果农们传授嫁接前准备、嫁接技术、嫁接后除萌、修剪、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以及越冬防寒等各项管理知识。

齐国辉介绍,过去,由于果农对核桃良种认识不清,栽植品种良莠不齐,成林后出现多年不结果的情况,即使结果果实也是大小不一,果壳厚薄不匀,这成为困扰核桃高效栽培的主要瓶颈。他们科研团队通过改劣换优实现低产劣质核桃园的良种化,以科学管理提高果实整齐度,提高核桃园单位产量、增加经济效益。“据估计,改造后的核桃林亩产量将提高110公斤,亩产值提高2200元。”齐国辉说。

利用团队成员学科门类齐全、经验丰富、创新能力强的优势,李保国山区开发与林果产业创新团队破解了一道又一道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瓶颈问题,为我国特色经济林产业扶贫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

老苹果园大苗原位重建早期丰产技术,是李保国生前未完成的心愿。2018年,李保国山区开发与林果产业创新团队在核心示范基地内丘县岗底村实现了1年栽树、2年有产、3年亩产苹果近3000公斤的可喜成果。如今,这一技术已在滦州市鸡冠山生态农业产业园区实现了完美复制。

红树莓是一种适合太行山丘陵地带和平原地区栽培的见效快、效益高的第三代“黄金水果”。2014年,李保国带着研究生从零开始研究相关技术。如今,李保国山区开发与林果产业创新团队研发的红树莓高效配套栽培技术,使红树莓实现当年见果,三年丰产,亩产量750公斤,亩产值达1万元以上。红树莓组培中心实现了工厂化育苗,年产苗能力400万株以上,并开发出红树莓口服液、树莓干红、树莓“蚊不痒”等系列产品,其中红树莓口服液精深产品加工技术使产品附加值提高了15.7倍。

如今,绿色已成为人们餐桌上的新时尚。李保国山区开发与林果产业创新团队以桃绿色生产为核心的新型果袋技术、广谱性引诱剂技术、害虫智能监测等技术的综合运用,可使桃在采摘前免喷农药的基础上,蛀果率由30%以上降低到1%以下,亩增收3920元。

三产融合,树立发展特色支柱产业新样板

山上硕果累累,山下瓜果飘香。桥下锦鲤成群,梯田蜿蜒起伏。滦州市鸡冠山生态农业产业园区,也是李保国生前帮扶的最后一个基地。

以前这里是沟壑纵横、杂草丛生的一片荒山秃岭。自2016年启动开发以来,通过谋划产业项目、完善基础设施,仅用3年时间,这里就建成集有机种植、特色养殖、生态恢复、观光旅游和农产品加工为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山区综合开发区。

“李保国老师去世后,郭素萍等农业专家继续来传播新理念新技术,让园区走上了高效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现代农业道路。”鸡冠山生态农业产业园区董事长武铁友说,日光温室里光温水等实现了智能化管理,种植管理的各个环节都注入了科技元素。如今,这里草莓、无花果、火龙果四季可摘。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路上,如何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乡村振兴的金山银山?李保国山区开发与林果产业创新团队因地制宜,树立了多种发展特色经济林支柱产业典型样板,绘就了一幅幅产业带动致富的优美画卷。

在前南峪,根据当地特有的集体经济模式,发展樱桃、软枣猕猴桃、红树莓等特色经济林观光采摘,同步发展加工产业,依托特有的抗大纪念馆、李保国干部学院等资源发展红色旅游、生态旅游,形成“集体+农户”的三产融合发展模式。

在岗底村,创建岗底村特有的分户专业承包、分散经营管理、分类技术指导、分清权力责任、分级独立核算、统一品牌销售的“五分一统”管理模式,以“富岗”苹果生产及加工为带动,推行以富岗企业标准和128道生产工序为主要内容的农业标准化生产经营模式,开创运作农产品商业品牌的先河,结合特色采摘、“李保国精神”宣讲基地,形成“公司+农户”的三产融合发展模式。

在临城,中国核桃小镇河北绿岭果业有限公司集优质薄皮核桃品种研发与繁育、种植,深加工产品开发与销售,生态旅游于一体,创新以核桃为主线的“大园区+小业主”三产高度融合发展模式。

引育人才,把农民变成有知识有技术的职业农民

从3月13日至今,郭素萍一直在邢台临城、岗底等地对果农进行技术培训,在田间地头向农民传授春季果树管理知识。“从目前来看,邢台核桃、苹果及杏树的长势都不错,坐果率很好。下一步我们要做好技术指导工作,从各个环节抓好果品质量,让果树结出好果,让农民有个好收成。”郭素萍说。

“把我变成农民,把农民变成我”是李保国生前的心愿。他曾经30多年把课堂建在农村基地,把学生带进太行深山,让学生在生产实践第一线,与农民群众结合。李保国走后,李保国山区开发与林果产业创新团队成员每年有三分之二以上时间为基层服务。他们在河北、新疆、湖北等14个省、自治区的370余个市县通过现场指导、电话、视频等多种形式开展实用技术指导,把更多农民变成有知识有技术的职业农民。

近年来,一些地方由于农业生产收益低又辛苦,青壮年劳动力不愿务农,“谁来种地”“地怎么种”成为现实问题。

解决这一问题,郭素萍认为,一方面要提升农民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另一方面要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让种地变得智能高效。

最近几年,为更好地服务现代化农业,河北农业大学联合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河北省农科院等多家单位攻关技术瓶颈,先后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中国农科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引进太行学者、青年才俊4人,有力充实了团队人才力量,形成特色产业与专业人才的有效融合。这支注入了新鲜血液的科技创新团队,一如既往长年累月工作在科研、生产一线,全力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在今年清明节期间的“云祭祀”李保国活动中,郭素萍通过“云祭祀”留言:“我还像以前那样,每年有300多天都在基层。你知道一走在太行山道路上为什么浑身都是劲儿吗?因为我站在新的奋斗起点,向农业现代化冲刺。” (河北日报记者方素菊)

关键词:
[责任编辑:h001]

资讯播报

联系我们:52 78 229 @qq.com

版权所有 重播新闻网 www.zhongboxinwen.com 豫ICP备17019456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