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看河北】“遗产”→“财产”!乡村振兴注入非遗力量

2022-04-29 17:44:10    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点击上图看视频

当乡村振兴被注入非遗力量

非遗得传承

百姓得实惠

河北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广

千年缂丝工艺谱写振兴新篇章

缂丝技艺是一种繁杂的制作工艺,2013年被评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21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定州缂丝第八代传承人程苗欣和她的同伴们推出了很多缂丝的文创产品,这不仅让缂丝融入了更多家庭,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闲暇时间,老百姓来学习缂丝手艺,可以为家里增加一份收入。”程苗欣说。

葫芦烙画搭建振兴增收链

邢台南宫市北旧城村葫芦烙刻传承人李钰喆自幼与家人学习雕刻、烙画艺术。在小小的葫芦上烙画,不仅继承和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而且还将它变成增收的宝葫芦。

南宫市通过培育葫芦良种、加工葫芦烙画、开展葫芦销售等,搭建起葫芦产销链条,带动当地2000多名农户种植葫芦致富增收。

非遗刺绣绣出振兴锦绣“钱”程

河北易县清宫传统刺绣始于隋,兴盛于明清,晚清时达到巅峰,2013年入选了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用料讲究、技术精湛、格调风雅等特点深受人们欢迎。

当地政府积极引导清宫传统刺绣做大做强,举办各类培训,吸引上千人参与清宫传统刺绣制作,年人均收入3万多元,产品远销法国、韩国、新加坡等10多个国家。

非遗手艺铸就振兴新“法宝”

河北省廊坊市广阳区九州镇南汉村,是一座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手工艺村。全村拥有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多位,掌握镶嵌、雕填、大漆、彩绘等工艺的村民超过200名,传统手工艺术在这里大放异彩,特色文创产业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法宝”。

虎头鞋踏出振兴致富路

虎头鞋是中国传统手工艺品,造型憨态可掬,深受百姓喜爱。2007年起,河北邢台大屯乡三北张村的杨新弱就带着十里八乡的手工艺人制作虎头鞋。她不仅靠着祖传的手艺增加了自家收入,还富了乡亲的口袋,使得虎头鞋制作成为当地一项特色产业,年销售额近30万元。2021年该技艺被列入邢台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非遗“智造”注入振兴驱动力

近日,位于河北省保定市唐县南唐梅村的唐梅非遗馆揭牌成立。非遗馆内陈列着挑花绣、纺线织布、京绣非遗以及太行山区特色的剪纸、荆编、砖雕等100余件作品。通过窗口展示,将吸引更多的非遗项目入驻,切实把农村闲散资源“智造”成文创产品。目前带动当地绣娘平均月收入超2000元,为推进乡村振兴探索出了一条以非遗文化作为内核驱动力的发展之路。

非遗鸟笼编织振兴新未来

河北省涿州市义和庄镇重视文化的弘扬和传承,着力打造独具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产业,当地的“涿州马”鸟笼已列入保定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涿州北笼之乡手工艺品专业合作社社长谷东升说:“在义和庄镇,家家户户都能看到鸟笼,在这里鸟笼不仅是一种文化,一个把玩的器具,更是让大家致富的手艺,带动了我们北笼之乡义和庄的经济发展”。

非遗京绣绣出振兴新路子

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大力推进服装产业转型升级,鼓励当地企业引进京绣等传统技艺,发展旗袍、手工刺绣等非遗文化产品,并免费为当地留守妇女提供刺绣技能培训,带动了城镇下岗妇女和农村妇女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在促进服装产业发展的同时,推动了传统非遗技艺的传承。

编辑:薛晓岩 苏红岩

编审:郭育卿

监制:谷霄燕

综合自:新华社、河北日报、河北广播电视台

关键词:
[责任编辑:h001]

资讯播报

联系我们:52 78 229 @qq.com

版权所有 重播新闻网 www.zhongboxinwen.com 豫ICP备17019456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