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北国,冰河初融。“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修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做好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这些鲜活的内容,散发着泥土的芬芳、家园的召唤,涵养着文化自信。
作为流动的文脉、宝贵的遗产,备受关注的大运河贯穿古今,连接城乡,蕴含着生态、人文、民生、发展等诸多元素,是历史发展的见证,正在迎来新的复苏。出席全国两会的河北省代表委员们纷纷表示,目前大运河河北段的建设正在全面深入实施,全省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谋划推进,不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努力抓好遗产保护传承,推动千年运河重焕生机。
2021年10月12日拍摄的沧州市百狮园生态修复区。沧州市百狮园生态修复区原是大运河沿线的两个城中村,目前已成为城市内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资料片)新华社发
一汪清水,联动京津冀
碧波微澜,春风拂面。3月初,自香河高庄村附近杨洼闸大桥之上极目远眺,美景如画,心旷神怡。北运河,自上游祖国的心脏北京涌出,如一条玉带,蜿蜒南来,润泽燕赵大地。
“近年来,咱廊坊与京津同步治理北运河,成效显著。特别是去年6月底,北运河廊坊段全线旅游通航,乘坐游船饱览运河旖旎风光、体验运河魅力,已成为人们的赏心乐事。”全国人大代表、廊坊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农业推广研究员方金华说,香河古有“首都之门户、漕运之咽喉”的称谓,是贯穿北方大运河的重要节点,是大运河出京第一站。近年来,通过对标京津,谋划实施水系治理、桥闸改建、码头修建、生态治理等多项重点工程,北运河再现如画之景。
目前,廊坊市与通州、武清多次沟通对接,“通武廊”全线通航的联合工作机制,将北运河廊坊段打造成为全省第一条内陆旅游通航河流,建成全省第一座具备通航条件的船闸和集旅游、海事、安全保障为一体的综合性内河码头,开辟了国际领先、国内最为先进的数字化旅游航道。香河与通州签订《文化和旅游协同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加快实现两地文旅产业资源共建共享,计划通过5-10年的发展,带动香河全域旅游人数进一步提升,年旅游总收入提升至约60亿元。
运河的流淌,凸显着协同发展的深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拓展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内涵,沟通起京津冀紧密相连的千年文脉。”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政府参事室主任、河北省文史研究馆馆长徐英建议,全力巩固拓展北运河廊坊段旅游通航成果,持续抓好北运河全线旅游通航,加快南运河河道整治和生态补水,有序推进适宜河段旅游通航。
“根据相关规划,到2025年,适宜河段将实现旅游通航。届时,正常年份将全线有水。”来自河北省的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纷纷表示,这些年亲眼见证了大运河的复苏,倍感欣喜振奋,目前大运河北京段已全线旅游通航,接下来还有望实现京冀互联互通,届时游客可坐船去北京,循着历史的河道,聆听运河故事,感受岁月变迁。不久的将来,“蜿蜒壮丽、雄浑大气”的运河风情将重现世人面前。
水活景美,润泽两岸业态
运河,是两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大运河河北段全长530公里,上连京津、下接鲁豫,流经廊坊、沧州、衡水、邢台、邯郸及雄安新区等地21个县(市、区),是中国大运河中颇具北方特色的文化瑰宝,滋润着千家万户、涵养着生计业态。
“运河的‘运’字,本意就是运输。传统中国社会体系中,借助水的流转,运河成为漕粮运输、物产流动、市场构建和社会平衡的载体。大运河的起落变迁,一定程度上凸显了中国社会的运行与发展轨迹。”在全国人大代表、沧州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李丽华看来,即便在交通发达的今天,这条传统水路的复兴,依然在经济建设、生态保护、乡村振兴等方面意义重大。
沧州大运河段总长215公里,是全国流经里程最长的城市。近年,围绕运河两岸生态环境,积极打造运河生态景观带,开展水质提升和边坡治理,完成全域河道清淤和岸坡护理,引蓄上游水源1.8亿立方米,实现运河全线有水。吴桥、沧县、青县等大运河沿线8个县(市、区)精心打造总投资51亿元的18个特色文旅项目,全力打造215公里运河文旅景观带,推出“运河古郡·匠心传承之旅”等旅游精品线路……
岂止沧州?在邢台,正在运河沿岸种植果树,引进优质新品种,借助大运河发展观光、采摘等乡村旅游,既美化环境,又改变农村产业结构单一问题,提高村民收入。在衡水,正积极推进大运河沿线3县1626个村庄生活污水管控全覆盖,加强沿岸绿化美化,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省级层面,正积极推动“通武廊”运河休闲旅游线建设,以运河为纽带,打造跨省域的运河旅游大环线……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是生态工程、民生工程,更是重大发展工程。”全国人大代表、邢台学院教师教育学院院长陈凤珍建议,进一步推进建设,带动城乡在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公共服务、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等方面协同推进,让古老运河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水波流动,期盼文化复兴
水是流动的,也是可以溯源的。天一生水,水是万物之源。历史长河里,中国大运河始终以其润物无声的情怀,涵养孕育着中华文明的精神根脉。
“作为一条线性文化带,大运河上每一处码头、渡口、石桥、河道都代表着文化交汇,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徐英说,大运河河北段遗产丰富、特色鲜明,有重要价值的运河本体遗存遗址30处,南运河沧州—衡水—德州段、谢家坝和华家口夯土险工“两点一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建议相关部门进一步发挥人才汇聚优势,组织大运河沿线省(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和专家学者深入研究、建言献策,聚众智、汇众力,着力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河北段高质量建设。
“要保护、传承和利用好各类文化遗产。”全国人大代表、衡水市副市长崔海霞说,2021年我省制定《河北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并编制配套实施方案,涵盖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文旅融合发展等领域,构建起“1+6+1”省级规划体系,标志着我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进入全面实施阶段。衡水积极行动起来,迅速制定配套规划,围绕遗址文物保护、非遗文化梳理、技艺活态传承、运河文艺创作……大力推进大运河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文物古籍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目前,我们正在全力推进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园建设。”李丽华介绍,去年以来,沧州实施了南川楼、朗吟楼、清风楼项目等大运河沿线重点工程,构筑起沧州新的文化地标格局。还完成泊头沉船考古挖掘,加强对东光连镇谢家坝、孙福友故居等文保单位的修缮,运河沿线文化遗址和各类文物得到保护。其中,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园项目总面积约3700亩。建成后,将成为大运河沿线八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展示地。
“犹如流淌在华夏大地的史诗,大运河需要我们呵护和唱和。”徐英说,要以文化为引领,共抓大保护,重拾和擦亮散落的文化遗产珍宝,推动与时代元素相结合。对于河北来说,要加大对大运河文化研究保护传承利用项目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跨区域协调机制,加快形成“一轴、两廊、五区、多集群”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河北段总体发展格局,打造燕赵文化新高地、文旅融合发展新样板。
“渔唱樵讴听不辨,人声半在水声中。”如今,古老的大运河从历史流向未来,正焕发新的绚丽光彩,唱响新的华夏之声,讲述新的中国故事。 (河北日报记者 龚正龙)
热门
联系我们:52 78 229 @qq.com
版权所有 重播新闻网 www.zhongboxinwen.com 豫ICP备17019456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