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发布!8年来,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涨7成
自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京津冀三地持续增强协同联动,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2月25日,市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1年,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合计9.6万亿元,是2013年的1.7倍。其中,北京40269.6亿元,与2013年相比,年均增长6.3%;天津15695.1亿元,年均增长5.0%;河北40391.3亿元,年均增长6.3%。
三地服务业比重超过6成
数据显示,京津冀三次产业构成比由2013年的6.2:35.7:58.1变化为2021年的4.5:30.6:64.9,第三产业发展较快,三地第三产业占比较2013年分别提高2.2个、7.2个和8.5个百分点。
居民收入稳步增加,城乡差距有所缩小。
2021年,京津冀三地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75002元、47449元和29383元,与2013年相比,年均名义增长7.9%、7.6%和8.6%。三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自2018年以来持续缩小。
北京常住人口2017年以来连续下降
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成效。
北京开展“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全市累计退出一般制造业和污染企业约3000家,疏解提升区域性批发市场和物流中心近1000个。新增产业禁限目录执行以来, 全市不予办理新设立或变更登记业务累计近2.4万件。常住人口从2017年以来连续下降,2021年中心城区常住人口比重比2013年下降9.5个百分点。
“两翼”发挥重要承接功能。
北京城市副中心逐步完善城市综合功能,对接中心城区功能和人口疏解,中心城区迁到副中心的企业数量自2017年起每年保持增长,2021年通州区新设市场主体2.2万户,创5年新高;通州区常住人口占比较2013年提高2.1个百分点,GDP占比提高到3.0%;公共服务建设持续加强,共引进14所优质中小学和幼儿园,增加学位近3万个,东直门医院、友谊医院、安贞医院、北大人民医院等落户通州。
雄安新区进入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建设同步推进的重要阶段。
2021年在建项目369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22.1%。截至2021年6月,北京企业转移雄安新区累计注册3756家,中关村科技园在雄安新区设立分园,中关村示范区企业在雄安设立分支机构达到142家。16家市属国有企业主动参与、支持服务雄安新区建设,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等中央企业相继落户雄安。
京津冀核心区1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
京津冀三地以搭建产业合作平台为抓手,开展形式多样的对接活动,“4+N”产业合作不断增强。
截至2021年末,河北省累计承接京津转入法人单位2.9万个、产业活动单位1.1万个。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挂牌成立5年来,紧密推进与北京中关村示范区的合作发展,累计注册企业突破3000家,其中北京企业占全部新注册企业的1/3,科技型企业占40%,已成为京津两市重要合作平台。科技创新链加快形成。
2014年以来,北京输出到津冀两地的技术成交额累计达到1760.4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2成。
京津冀三地推动建设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多节点、网格状、全覆盖的交通网络,促成一批重大交通项目落实落地。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投运,2021年旅客吞吐量突破2500万人次。“轨道上的京津冀”加快建设,京张高铁、京雄城际、京哈高铁等建成通车,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融合发展水平加快提升。京昆、京台等高速公路先后建成通车,跨区域国省干线“瓶颈路段”大部分已经消除,环京津地区高等级公路基本实现全覆盖。
京津冀核心区1小时交通圈、相邻城市间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
京津冀三地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深化协作,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京津冀地区PM2.5平均浓度持续下降,2021年为36.9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62.3%,三地全年优良天数均超过260天。能源使用效率进一步提升。2021年,北京、天津、河北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比2013年分别累计下降50.0%、40.6%和40.0%。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三地持续推进公共服务资源共建共享,“民生红利”不断释放。
在教育融合方面,通过学校联盟、结对帮扶、开办分校等多种方式开展跨区域教育合作,组建16个京津冀高校创新发展联盟,成立14个跨区域特色职教集团。在医疗协作方面,三地不断推进双向转诊和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截至2021年11月,临床检验结果互认医疗机构总数达到485家(北京262家、天津67家、河北156家),医学影像检查资料共享结果机构达到239家(北京59家、天津50家、河北130家),有效提升了三地医疗服务均衡化水平。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超500家
在高质量发展方面,北京不断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制定实施《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2021年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实现收入1.8万亿元,较2018年增长64.1%;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把握“两区”建设机遇,全市实际利用外资由2013年的85.2亿美元扩大到2021年的155.6亿美元,货物进出口由4299.4亿美元扩大到4710亿美元;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北京在全球科技集群中的排名由2017年的第5位上升至2021年的第3位。
天津围绕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实施“制造业立市”战略,2021年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4.5%,比2013年提高3.7个百分点。河北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新进展。2021年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60%,比2013年提高近20个百分点。新型城镇化建设扎实推进,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1.1%,较2013年提高13.1个百分点。
截至2021年底,京津冀地区共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89家,占全国的12.4%。北京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57家,居各省区市第6名;天津、河北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2021年均实现翻倍增长,目前分别有130家和202家,同时累计培育省(市)级“专精特新”企业1235家和2162家。
冰雪经济迎来新机遇
以筹办举办冬奥会、冬残奥会为契机,京津冀冰雪经济迎来新机遇。
“冰雪专线”京张高铁建成通车,北京到张家口的车程由原来的3小时缩短至50分钟,张家口市正式融入首都1小时生活圈。截至2022年2月9日,张家口市累计签约冰雪产业项目109项,落地项目88项,建成大型滑雪场9家。崇礼区仅上个雪季接待游客246.2万人次、收入20.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3%和87%。北京延庆区自申冬奥成功以来,共接待冰雪旅游和冰雪运动游客829.9万人次,实现冰雪体育旅游收入5.64亿元。
热门
联系我们:52 78 229 @qq.com
版权所有 重播新闻网 www.zhongboxinwen.com 豫ICP备17019456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