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阴云密布,暴雨来临的时候,大团的积雨云压下来,给人一种逼仄压抑的感觉,于是人们便会吟出一句诗来“黑云压城城欲摧”,直接而形象地表现了当面的景象,也表达了内心的感受。
也就只是吟完这一句而已,下一句是什么?为何不会像“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或像“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样以对仗的句式同时吟诵出呢?
诗鬼李贺的《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甲光”,盔甲反射的光;“金鳞”,像金色的鳞片一样;“角声”,号角的声音;“燕脂”,即胭脂,和夜紫一样都是指血迹;“黄金台”,用典,《战国策·燕策》载燕昭王求士,筑高台,置黄金于其上,广招天下人才;“玉龙”,宝剑。
硝烟弥漫,压抑的状态和紧张的气氛,要把城池压垮了。(士兵们的)盔甲向着太阳光,像鳞片一样闪着金光。战斗的号角在肃杀的秋色里漫天作响,边塞之上,战士的血都已经凝结,泛着暗红的颜色。
(为了行军方便)半卷着军旗,(驰援的)军队迅速抵达战场(易水是代指),将士们都抱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心情,天寒地冻,气氛压抑,鼓声都有些不太爽利了。
将士们为了报答皇帝的知遇之恩,每个人都愿意提着宝剑为国而死。
第一、二联描写惨烈的战场情况,是一种静态的描摹,场面、气氛和悲壮都写得淋漓尽致,触目惊心。第三联写的是战场之外的景象,半卷、易水、霜重鼓寒,是状态描写,也是气氛的描绘,这一联写动。从内容上,最后一联写的是将士们的心理,作用上是对全篇点题升华。表现将士们为报皇恩,壮烈赴死的悲壮情怀,也是对为国为家的将士们的由衷的赞叹。
整诗的氛围都是压抑的,透着一股悲壮和惨烈,全部是一种决绝的状态。李贺的诗多奇崛、肃杀,这首是他的代表作,更是把他的创作风格显露无疑。
古体诗与近体诗
《雁门太守行》是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古体诗。古体诗格律自由,不要求对仗、平仄,押韵较自由,篇幅长短不限。
这首诗创作自由,平仄和韵律都没关注,在于的是随着作者的心意把要表达的做了透彻的表达。
近体诗较古体诗不同,是唐代以来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和古体诗相比,句数、字数和平仄、押韵等都有严格规定。结合语言习惯和音律,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就记忆而言,近体诗较古体诗更容易记忆。常言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便是说熟悉了近体诗的格律平仄和意象,凑起来的诗也能达到一定水平。
而这首诗便属于古体(诗名尾字带“行”、“曲”的基本都是乐府古体)。虽然全诗都是在形容战争场面,第一句的形象和气魄更大,后来被引申的更多,“甲光向日金鳞开”,相比第一句,描摹的主体不一样,而气象格局也弱了,不是对仗,又无联系,逐渐便被忽略掉了。
诗鬼的奇崛人生
李贺虽然诗才卓绝,但自小孤苦,父亲早亡,一心想凭借一己之力光耀门楣,却为小人妒忌,连科举的资格都被剥夺。26岁便驾鹤西去,算是郁郁而终。
李贺一生,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写诗上面,经常一早骑着毛驴出去,就在驴背上推敲诗句,并随时记录放入背囊之中,晚上回去再继续整理。也因为此,李贺的诗斧凿痕迹较重。他的诗,奇崛诡怪,意象刁钻、苦寒,有鬼号之气,所以被称为诗鬼。所以,他的诗也较难理解,诗鬼之名虽响,传颂度不够。
这,也是一个原因。
热门
联系我们:52 78 229 @qq.com
版权所有 重播新闻网 www.zhongboxinwen.com 豫ICP备17019456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