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船形茶场,一群打着遮阳伞的茶农们在采摘茶叶。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船形茶场,茶艺工人在手工揉制茶叶。(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李新辉 摄)
船形茶的“烟火味”
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王希台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在湘潭县射埠镇杨基村,有一家这样的老茶场——船形茶场,自开场制茶起,坚持30多年主要用柴火烘焙茶叶,也坚持原生态种植不打农药施有机肥,只为给爱茶者保留那一口原汁原味的“柴火香”、老味道。
涓水河畔产好茶
“埠”是指停船的码头,靠近水的地方。射埠镇亦因傍着涓水而得名。涓水从小镇逦迤而过,在这里显得宽阔幽深,两岸也形成了一片肥沃的河谷平原。
船形茶场,就处在这涓水之畔。
清明后、谷雨前,正是采茶旺季。4月20日是谷雨节气,在船形茶场的山头,打着遮阳伞的茶农们点缀在青青茶园中低头采茶。站在山顶俯视茶园,一行行茶树勾勒出这一道道、一层层盘旋的波浪,缠绕着碧绿的山岭,随手一拍都是春日里的清新画卷。
船形茶场的“90后”负责人胡璇向我们介绍,茶园面积共有400多亩,由七座山头连绵在一起。茶园四面群山环抱、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具备茶树生长的优越条件。
“1999年,父亲胡健军从集体手上接手了日渐萧条的船形茶场,传承传统的制茶技艺,精心培育茶园,慢慢打造了‘船形毛尖’‘船形毛峰’的船形茶品牌。”胡璇说,目前船形茶场是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茶业企业,主打品牌有“船形峰”绿茶和“船形毛尖”等。
船形茶外形紧直多毫,内质香气鲜爽,滋味甘醇香浓。2004年,船形茶通过农业部们无公害产品认证,2005年获第七届“湘茶杯”金奖。
老把式种出真味道
茶叶品质的好坏与茶林种植管理有很大关系。船形茶场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坚持良种和传统方法培育,留下了一代湘潭人记忆中的“老味道”。
近年来,船形茶场先后引进良种茶苗白毫早、福鼎大白、福云6号、名丰等优良品种,按照有机茶栽培的技术要求,实行无公害管理,实现了高产优质的目标。
“我们种茶使用的都是‘老把式’,施有机肥,不使用化肥;对于病虫害虫,主要采用物理防虫法,坚决不使用除虫剂;除草,主要靠人工……”说起环保种茶、做健康茶,船形茶场60岁的胡宗亮深有感触,他说茶场在这方面的要求可谓“严苛”。在他眼里,老式方法才最能种出自然醇正的茶味。
胡宗亮是船形茶场的“老人”了,“杀青、揉捻、烘焙、炒制”这些制茶的工艺,他都烂熟于心,手工炒制茶叶时,就像与茶共舞。
“手工制茶每一道工序都是重头戏,决定着茶的品质和卖相,马虎不得。”胡宗亮说,船形茶好喝,秘诀除了原生态,还有就是它的“柴火味”。
坚持柴火烘焙茶叶,是“船形茶”有别于其他茶的不同之处。
在采茶季的每天傍晚时分,船形茶场加工厂房的柴火灶就会熊熊燃起。大约40分钟后,老制茶工用手在锅口轻轻探一探,确认达到温度后,便快速将茶叶一把把抓起,均匀地投入杀青锅中。
一时间芬芳四溢,绿茶的香味便在茶场蔓延,沁人心脾。
茶旅融合走新道
当天,60岁的制茶师傅邓蓉花还现场展示了制茶技艺。
邓蓉花将杀青后的茶叶放在油光发亮的老篾匾里揉捻,动作娴熟,力度均匀。
胡璇记得,自己还小的时候邓蓉花就在茶场制茶了。“大家看她的一双手,就知道是‘老手艺人’了。”胡璇说,这种制茶的老手艺,现在却很难看到了。
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胡璇的思路也逐渐开阔起来,她想走茶旅融合之路,传承好制茶技艺,展示制茶老手艺,讲好茶文化故事。
目前,胡璇已注册船形峰家庭农场,并以茶园、鱼塘为依托,发展养殖业和休闲垂钓业,把美丽乡村转化成美丽经济。
目前,船形茶场的茶业品牌有“船形峰”绿茶、“船形毛尖”“船形毛峰”“船形白毫”,产品主销本省及北京、上海、深圳等地。胡璇介绍,由市供销合作总社等单位承办的湘潭市首届茶文化节将于月底在万楼举办,届时欢迎爱茶人到现场品尝“船形茶”的老味道。
热门
联系我们:435 226 40 @qq.com
版权所有 重播新闻网 www.zhongboxinwen.com 京ICP备2022022245号-17